【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裴瑜 北京报道
作为新医改方案中核心环节中的重要环节,公立医院改革自启动起,就一直是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文件,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再度引来业界的关注。
《华夏时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国家发改委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反复表示:“8500亿基本快花完了,却至今未看到医改的前景……”
《华夏时报》:公立医院改革受阻的关键问题出在哪里?是否有相关措施出台以便改善?
于明德:现在一些地方主动进行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经有很成功的、发人深省的例子。比如广州高州医改经验,高州的财政并未给高州人民医院增加多大的投入,但是他们做得很好。
另外,陕西神木也搞了一个全民医保,这些成功案例,都需要认真总结、研究。
此外,主管部门行动慢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两个月前,国务院就出台了一个关于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办医院的文件,但至今配套落实的政策却迟迟未出台,比如参资入股公立医院的资产评估办法,民营医院技术人员的职称,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以后相关的福利待遇、管理办法等都不明确,导致好的政策不能推广、落实。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医改的焦点是公立医院,不谈公立医院,莫谈医改。因为公立医院承担着目前医疗服务的主体地位,其占比超97%以上,公立医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多数人。但到现在迟迟不改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华夏时报》: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谈道,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并涉及包括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工作重点,对此你怎么看?
于明德:整体来说还是挺好的,对医改做了很具体,很详细的要求。
但在现实中,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和广大群众对医改的期望相比依旧相距甚远。
2009年我们的政府就开始新医改,要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虽然到现在为止,在“保两民”上效果还非常不错,但在公立医院改革上,却令人很不满意,特别是在造成公立医院看病贵、看病难的体制改革上,未看到明显变化。
有声音反映说,钱不够、矛盾多、医改是世界性难题等等。但改革本身就是难,谁的钱也不能无限多,只能努力增加,如果永远都说钱不够,那医改是否就不用再进行了?8500亿基本快花完了,却至今未看到医改的前景。
《华夏时报》:从政策导向看,十二五规划实施等相关政策有意加快和促进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对资本充足的大型医药企业有益,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却并不利好。与此同时,诸如国药、华润、上药等大型集团纷纷展开跑马圈地的并购态势,对此,你怎么看?
于明德:我国医药行业近年来每年企业的增长数都是10%以上,现在已有大大小小7300多家企业。
政策没有利与不利,关键要看企业怎么做。虽然政策层面有意加快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但并不意味着要排挤掉中小企业。相反,中小企业只要有一定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就可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而且中小企业也可根据需要联合兼并,优势互补,做强做大。现在很多医药企业联盟就是一种雏形,虽然只是经营上的合作,但再往下走就会走成一个资本联盟,变成一个实体。
至于国药、华润、上药等大型医药集团的跑马圈地竞赛套路,我并不敢妄加评论。希望并购之后管理能力跟上,并购只是开幕,但我们更希望落幕的时候能更圆满。抬价、超高价、远远超出其真实价值的并购、抢购,忧虑多多。
《华夏时报》:十二五规划中,医药行业发展有两个主题词:产业升级和占领生物医药制高点。请问这对国企、民营企业来说,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于明德:在产业升级上,我们要注重传统产业的部分提高。传统产业主要指几十年来,在原来精细化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料药工业,以及在原料药工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制剂工业。另外,在药品质量、产品标准上,都需要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而新版药典、新版GMP的实施,也都是向产业升级的迈进。
占领生物医药制高点,把研究开发重点向生物医药转移,是因为将来生物医药发展的空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医疗模式、新治疗途径,生物医药也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增长点。
我国是产药大国,化学原料药的总产量,占全球第二位,化学原料药全球贸易额占全球四分之一,然而我们大而不强,因为我们的企业缺乏原创力,更没有支配市场的能力。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