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重要的,公司在开发保障房过程中,能够与各地政府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获取土地的能力。
千万套保障房全面开工之际,有人乐观,有人愁苦。
资本市场上,受保障房概念刺激,相关概念的股票走出独立于大盘的行情。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的大额资金投入,被认为是2011年中国资本市场上“最靠谱”的一项投资。中国建筑(601668.SH),中国中冶(601618.SH)等蓝筹股股价自底部已有15%左右的涨幅。
顺水行舟,中冶和金隅股份(601992.SH)在业绩发布会上分别表示,保障房的综合收益率达到11%和20%以上。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开发商的愁容,许多保障房项目面临亏损。
建多亏多?
对于一些公司来说,保障房建设已到了建多亏多的地步。“这些年来建保障房有许多辛酸苦辣。”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张贵林4月1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1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张贵林曾递交一份提案,住总开发的翠城经适房项目建设超过10年,这个售价仅为3180元/平方米的项目,由于拆迁成本上涨,出现21.18亿元的巨亏。“有些保障房项目开发周期很长,但建设过程中缺乏动态的定价机制,人工成本、建筑材料成本都在上涨。”张贵林说。
不只是翠城一个项目遭遇亏损。2008年11月,远洋拿下了北京管庄远洋润园限价房项目用地,目前的建造成本已超过项目限价价格。首开集团的回龙观保障房项目亏损10亿元,北京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建设的朝阳新城项目亏损13亿元。
2010年交付的北京大方居保障房项目,是由龙湖地产(0960.HK)开发的。该项目以6000套的供应量成为北京当时规模最大的两限房(限售价及限面积)项目,最终亏损1亿元。
该项目位于北京通州半壁,建筑面积53.4万平方米,销售均价上限为4800元每平方米,面积上限为90平方米。2007年,龙湖出价14.8亿元通过竞投击败万科获得这幅总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的地块,楼面地价约2200元,其中近八成面积为两限房,其余15万平方米则建设配套商业和普通商品房。
据本报记者了解,亏损的原因是售价无法补偿土地成本和建筑成本。该项目绿化率达35%。龙湖不愿牺牲品质,以建设商品房的标准来打造该项目,最终只得自掏腰包1亿多元。由于是两限房和商品房打包,整个项目仍实现了盈利。讲到亏损1亿元,董事长吴亚军表示,今后参与保障房投资,一定会保障股东利益,确保不会有重大亏损。
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保利地产(600048.SH)也曾有亏损的经历。保利现已拥有3个共计84万平方米保障房项目,包括其在2007年获得的全国首个限价房项目广州西子湾,其余两个项目位于北京。
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坦言,广州西子湾项目的利润有10%左右,但北京项目却处于亏损状况。原因是政府方面的销售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导致该项目所有楼盘不能按时销售,参与开发的7家开发商全部亏损。
保利地产认为,既要拿出性价比良好的产品,又要有盈利回报股东,保障房的成本控制就是关键。纵观所有亏损的项目,其共因是售价无法弥补成本,而开发商止亏的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压缩成本。
“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空间非常有限。”张贵林说,“我不主张过分压低成本,这样容易出豆腐渣工程。”住总曾承建了北京首个因质量问题被责令拆除重建的保障房项目——大兴明悦湾保障房项目,主要原因是项目甲方强制使用低于市场价的施工材料。
绿城房地产集团执行总经理曹舟南提及保障房,也有苦水倾诉。他打了个比方,假设20万套、总面积200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总投资4个亿。企业获得3%的代建费,为1200万元。假设每个项目配10个管理人员,人均年工资30万,四年下来,仅支付人工工资就要1200万元。2000元/平方米标准代建的项目,如果代建单位每平方米获利300元至500元,品质可想而知。
更艰难的在于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许多保障房物业费收缴率很低。张贵林透露,住总现在管理近60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这些小区内物业费收缴率仅为60%。本报记者在住总开发的旗胜家园实地调查时,居民也对物业多有不满。欠缴物业费、物业无法提供优质管理、继续欠缴已然形成恶性循环。“别的企业不愿意管,只好我们的物业公司来管。”张贵林说。
住总在朝阳区建设的某危改小区,每年公司要额外补贴该小区数百万元的电费。原因是居民入住时,项目为临时用电,所有入住的居民,都不用缴纳电费。此后,住总希望接入正式用电时,却遭遇居民的阻挠,因为一旦接通,便要缴纳电费,至今未能解决。
公租房的问题似乎更加严峻。广州首个企业主导的公租房项目万汇楼是由万科(000002.SZ)建设的。万科算了一笔账,不算利息,万科需要57年才能收回成本。至今,万科已参与了300多万平方米保障房的建设。但郁亮始终表示,并没有找到赚钱的路。
赚保障房的钱
亏损却要承建,就开发商而言,建保障房基本上等同于搞公益活动。但亦有乐观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建保障房亦可以盈利。
金隅股份执行董事兼财务总监王洪军曾在金隅业绩记者会上称,该集团保障房的毛利率高达20%以上。据王洪军介绍,金隅保障房项目能取得如此高毛利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金隅有10多年兴建保障房的经验,二是金隅主要用工业用地转作保障房开发用地,土地成本较低。不过,能够像金隅股份这样,通过将低价的工业用地转为住宅建设用地,来参与保障房建设并获利的企业并不多。
同样表达乐观的还有中国中冶。中冶董事会秘书康承业近日表示,集团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利润率不低于11%,而且资金周转期快。中冶未来将加大非冶金业务的投入,预计至2015年,非冶金业务收入占整体收入约70%,其中房地产及资源开发约占40%。
据了解,中冶的做法是,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出地,中冶和地方政府签订一个回购协议,等建好了,中冶将房子交给地方政府,属于代建性质。但中冶必须扮演垫款者的角色。中冶在投入30%自有资金启动项目后,凭借回购担保可获得银行剩余资金的支持。
住总也在探索全产业链的模式打造保障房,以期待降低成本。通过一体化、产业链式地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开发投资、施工、物流以及后期的物业管理等,每个环节可以挣2%-3%的利润,加起来就可能达到10%的利润率。
许多央企积极参加保障房建设,醉翁之意不在酒。宏源证券分析认为,保障房是中国建筑优质订单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规模大且具备可持续性,政府信誉好、回款有保证,毛利率不低于6%、盈利稳定。最重要的,公司在开发保障房过程中,能够与各地政府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获取土地的能力。
中国建筑探索了五种保障房开发模式,分别为施工总承包、限价开发和混合开发、成本加薪金竞标服务、BT 投资和城市综合开发模式。中国建筑高层透露,其中施工总承包模式收益率为3%-6%,BT投资模式收益率可达8%-10%,混合开发,保障房开发按规定运作,收益率也能够达到10% ,中海在广州金沙馨园采用了该模式。
制度性求解
在保障房建设领域,虽然有一些企业独辟蹊径,探寻出可行的盈利模式,但许多路径无法复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中冶和中建央企、全产业链条的优势。
“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企业是很难保证不亏损的。”张贵林说,他认为,必须进行制度上的探索,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房地产企业加入保障房建设,变成一种可持续的力量。例如,在融资方面,给与企业低息贷款。据了解,尽管信托加入保障房建设的热情很大,但是信托公司向地产公司索要的利息仍在6%至7%,融资成本偏高。政府对保障房后期的管理也十分重要。
4月19日,远洋地产(03377.HK)行政总裁李明在2011战略沟通会上表示,保障房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远洋正在研究其盈利模式的问题,并愿积极配合政府,摸索并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房政策实施细则。保障房项目保持合理的盈利空间,是实现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远洋地产在北京的两个保障房项目全部亏损。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