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4年,Google创始人之一Sergey Brin使用市面上的网络服务来翻译韩国粉丝发来的邮件,结果显示:“生鱼片带着它的愿望,用Google搜索绿洋葱!”这样的结果,让Sergey认为Google在这方面可以做的更好。
,并且为朱文章加拨了人力支持。大概两三个季度后,由朱文章领导开发的iPhone版Google翻译正式发布。在超过一周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免费软件。
理论上来讲,Google能在电脑端能够多少语种的互译,也能在手机端提供那么多。而在实际情况中,移动翻译提供多少语种的语音翻译,取决于其支持多少语种的语音识别。语音识别需要庞大的数据来源,才能建立很好的分辨模型,对此Google早有准备。2007年,Google开始提供GOOG-411)处理语音搜索。虽然GOOG-411并非Google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它为研发人员收集了海量数据,使之能够不断完善语音识别算法。一年后Google推出的语音搜索,足以比肩其他公司历时数年才搭建起来的类似系统。据Google称,这款语音搜索服务为Google Android和苹果iPhone等智能手机平台上“更多富有野心的服务提供了基础”。例如,装有Froyo软件的Android用户可通过语音控制手机的绝大部分功能,而Google推出的 iPhone应用也内置了语音识别功能。
Google2010年10月关闭了这项服务,并在声明中表示,计划将相关资源投入到“使下一代Google产品和服务支持多语种语音的技术”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语音翻译即是成果之一。可以预见,语音识别未来将成为Google更多服务的特性。
虽然移动翻译接收的源语言多数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陈雍昇看来,这对翻译质量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首先,用户使用语音翻译时,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一般都有明确的认识,所以语句的流畅程度跟桌面翻译的差异不大。其次,人们使用语音翻译时的说话方式不同于演讲,多数情况下语句简短,对于语音翻译来说不难应对。“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户体验方面。电脑键盘使用很方便,而手机键盘很小,我们必须想办法方便用户输入源语言。此外,语音翻译的使用环境可能跟办公室有较大区别,相对于口语中偶尔出现的停顿和重复现象,外界杂音对翻译质量的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得过滤不必要的讯息。”
过滤杂音的任务多由翻译程序完成,研发人员可以设定一个音量阈值,将低于此值的杂音筛掉。此外,如果语言出现停顿,将其作为句子结束还是“正在考虑、尚未说完”来处理,也是翻译程序可以决定和控制的。再者,“如果用户说错了一两个字该怎么处理?让其重说一遍还是直接修改那一两个字,这些用户体验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完善翻译程序来提升。”
陈雍昇表示,“除了之前的语音搜索,Google有很多产品用到语音方面的功能。在用户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研发人员会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完善产品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