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价上涨的背后,石油这一特殊商品的影响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石油是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商品。因此,对石油因素的分析不仅不能被忽视,相反,还应当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并据此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对策。
首先,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国产石油却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石油进口量大幅增加,刺激了通货膨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为23931万吨,约比2005年增长一倍,是继2009年突破两亿吨后的历史新高。而我国去年一年的石油消耗量为4.3亿,这意味着,201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6% 。
其次,在石油进口量增加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大幅走高势必进一步提高了进口成本,从而,对我国通货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石油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在国际上早有先例。例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三次石油危机,都推动石油价格急剧上涨,使得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并引发通货膨胀。国际石油价格自2004年转轨以来,持续走高:2004年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到了2011年4月18日涨到每桶124.566美元。高油价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再次,石油制品也因高油价而增加了成本,从而,对物价上涨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一点可从CPI的构成得出结论。最近,我国对CPI的构成及其各部分的比重重新调整为:食品 31.2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4.25% 、居住 17.82% 、交通通讯 9.2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9.04%、 衣着 8.51%、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5.84%、烟酒13.89%。以上所列的这些CPI产品大多与石油原料有关。
那么,从石油视角出发,我国可采取哪些举措来抑制或减缓通货膨胀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足的石油资源占有量最为根本。我们必须抢占和进一步开发石油资源,以便在根本上具备控制石油价格的能力。笔者在上个世纪末,便一再主张积极开拓海外石油资源。这一观点,至今维持。除此之外,在国内市场上,笔者主张注重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并重视页岩油气的开发。
第二,加强石油战略储备。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石油战略储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与日本和美国相比,相差甚远。石油战略储备,对于预防石油供应中断、抑制油价的上涨、减轻市场心理压力、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要做好节油工作并开发节能技术。对此,需要我们的企业,甚至全民都要树立节能意识,不断降低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能源损耗;同时,也需要国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引用先进生产设备,更多地采用新工艺来降低能耗。
第四,要积极寻求替代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弥补石油资源不足的制约。近年来,我国风能发展较快,但并网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太阳能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受日本福岛地震和此前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影响,核能源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花更大力气去寻找一种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
第五,从长远来看,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这方面的措施包括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金融市场、扩大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建立我国的石油集散基地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合理改革现有的石油定价机制。
上述几项建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后盾,否则,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迫切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在国家层面上,当前最具可行性的资金来源是外汇储备。我国每年支出巨额外汇资金用于购买其它国家的国债或投资于“两房”和黑石之类的企业。笔者认为,无论是出于投资安全性的考虑,还是从长远收益角度来看,倒不如利用这部分资金来加强石油战略储备或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不仅有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货膨胀,更将从长远上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航油(新加坡)前总裁、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前会长)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