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重仓股“山下湖”高管减持调查:伪珠宝概念股的资本魔方

2011-04-29 21:48:20 | 作者: 郑世凤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因为具有抗通胀属性,黄金珠宝类个股近期表现强势,但山下湖生产的珍珠并非都是价值连城的珠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尽管是以珍珠为主营业务的一家上市公司,但山下湖(002173.SZ)上市以来却颇为寂寞,并没有被多少机构视为掌上明珠。

上市至今已有三年半时间的山下湖鲜有市场关注,在某券商研究报告平台上,记者发现关于山下湖的研究报告一共只有11份。其中,除了今年光大证券的两份增持评级外,其余均为中性评级。

缺乏了卖方研究员的力捧,山下湖在上市后的三年时间里几乎没有机构光顾。

在其前十大股东名单中,仅在2007和2009年分别出现过安信证券、华泰财险-稳健型组合、百瑞信托-百瑞恒益52 号、恒鑫一期集合资金信托等4家机构身影。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度默默无闻的山下湖突然在2010年四季度迎来“贵客”。

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华夏行业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华夏红利混合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华夏大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华夏策略精选灵活配置基金等五只华夏系基金同时高调出现在山下湖前十大股东之列。

更令市场侧目的是,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也赫然成了山下湖的座上宾客。

与王亚伟积极看好公司成长性相比,山下湖的创始人们却显得有些信心不足。在获得解禁之后,包括公司实际控制人陈夏英在内的6名创始人几乎都选择了减持。

是王亚伟看走了眼,还是公司高管们太过保守?

近期因身披抗通胀的“珠宝概念”而被爆炒的山下湖,究竟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高成长性幻灭

尽管宣称以“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公司”为投资标的,但山下湖自上市以来的成长性表现却让华夏成长的青睐显得颇为讽刺。

就在上市前一年的2006年,山下湖的净利润数据还保持着70.08%的同比增长,上市当年,山下湖的增速就有放缓的迹象。

2007年公司实现营收2.92亿元,净利润3542.91万元,净利润的同比增幅为35.12%,较前一年的数据出现大幅回落。

而这才刚刚开始。

尽管营业收入保持着17.84%的增长,但2008年山下湖净利润同比增幅再度出现大幅下滑,进一步缩小为5.45%。

进入2009年,尽管全球经济开始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但山下湖在业绩滑坡的泥潭里却越陷越深。

这一年公司的各项经营数据出现全面下滑,营收仅为2.84亿元,同比下降17.41%,净利润为1178.44万元,同比降幅更是高达68.46%。

每股收益方面,不考虑转增股本的影响,2007年到2009年分别为0.65元、0.56元和0.18元。

有趣的是,就在山下湖上市之初,海通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丁频执笔的一份新股研究报告曾预测,公司2008年和2009年的每股收益将分别达到0.78元和1.04元。安信证券分析师刘涛给出的业绩预测也大致如此。

高成长性假象之下,问题显然不能全部归罪于金融危机。

山下湖2010年的年报显示,公司当年实现盈利2876.39万元,这一数据尽管较上一年度大幅增长,但与公司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3735.94万元净利润相比,仍然不能令投资者满意。

“如果是一般的公司还可以原谅,但作为上市公司,圈了一大笔钱,不但不能实现更好的增长,反而一直在倒退,是有点说不过去。”一位不愿具名的会计事务所合伙人在谈到山下湖时感慨。

另一项核心的财务数据显示,从上市当年的2007年一直到2010年,山下湖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0.63%、11.09%、3.26%和7.55%。

经营状况的持续恶化之下,与山下湖同处浙江诸暨的另一家大型珍珠企业的销售经理杨涛并没有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客观因素:“就算没有金融危机,我们这个行业也好不到哪去。”

作为行业资深人士,山下湖华东国际珠宝城的执行董事林贤富,以及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铁军都曾认为,2008年的行业大洗牌将给有实力的珍珠企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然而,将近3年的时间过去了,曾经的热切期盼在山下湖的财务报表上并没有得到体现。

珠宝还是白菜?

因为具有抗通胀属性,黄金珠宝类个股近期表现强势,山下湖也因此而被市场热炒,短短一周内曾出现过两次盘中涨停。

然而,与投资者想象所不同的是,山下湖生产的珍珠并非都是价值连城的珠宝。

安信证券分析师刘涛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我国珍珠产量虽然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0%以上,但销售额只占世界珍珠销售额的10%左右。”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国内珍珠行业几乎尽人皆知。

“我国生产的淡水珍珠质量档次都比较低,在国际上很难卖上价。”杨涛坦言。据其介绍,高品质的珍珠和一般的珍珠产品的价格相差最多能有千倍以上,也只有高品质的珍珠能达到珠宝级别。

高品质的珍珠产量一般只占到总产量的5%到10%左右,绝大部分珍珠都只能做普通的饰品和工艺品,附加值比较低,行情不好的时候甚至跟大白菜的价格差不多。

浙江兰溪的一位珍珠养殖户甚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他们只好在珍珠塘里增加鱼类养殖,靠着鱼类的销售收入抵消一部分珍珠市场低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上述养殖户告诉记者,2008年每斤普通原珠的价格从1000多块跌到了100多块钱。

尽管金融危机早已过去,但国内珍珠行业似乎仍未恢复元气。

“这两年价格好一点了,但还是没回到最好的时候。”江苏杨市珍珠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海关201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去年出口珍珠每公斤的价格只有395.19美元,合人民币不到2600元一公斤。

这一价格水平甚至不及普通的贵金属白银。目前的白银价格为10元每克,一公斤的价格达到一万元,而每公斤的黄金价格更是高达32万元。

实际上,如果再加上那些只能做工艺品以及珍珠粉的劣质珍珠,国内珍珠的平均价格有可能更低。据前述兰溪养殖户回忆2008年行情最差时,普通珍珠每斤只能卖到几十元,精品珍珠也不过百元左右。

物以稀为贵。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导致国内淡水珍珠身价大跌的元凶非大规模养殖莫属。

仅以湖北省为例,在2000年以前,湖北省的珍珠养殖面积还不足一万亩,但到了2007年,养殖面积一举突破到20万亩左右。

而山下湖所在的浙江诸暨山下湖镇,有着三百余家珍珠企业,掌控着全国近40万亩养殖水面。

养殖水面的急速扩张,带来的是珍珠产量的大幅上升。

阮仕珍珠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8年我国淡水珍珠产量分别为1510吨、1530吨、1600吨和1400吨。这一规模使我国淡水珍珠产量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

然而,巨大的规模增长并没有带来效益的相应改善。

2007年世界珍珠养殖业的产量与产值数据显示,以海水南洋珠为主的澳大利亚珍珠业虽然只有3.44吨的产量,但产值却高达1.45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淡水珍珠产量高达1600吨,产值却只有2.3亿美元。

一份2005年的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在此前的10年时间里,中国珍珠的出口量增长了20倍,平均价格却下跌了90%,廉价几乎已经成为我国淡水珍珠业惟一的竞争优势。

“就算是钻石,如果遍地都能挖出来,也会不值钱的,更何况规模大了以后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杨涛感叹。山下湖镇的珍珠大户们不会不懂得这么简单的道理。

据杨涛回忆,刚刚搞珍珠人工养殖的初期,是全行业最赚钱的时候,但在此之后,便持续走下坡路,鲜有像样的反弹。

在最初的赚钱效应刺激下,并不缺乏资本的浙江养殖户们,在全国范围内到处圈水面养殖珍珠的情形,即便是山下湖、阮仕珍珠、佳丽珍珠等大型企业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如果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很强的研发设计能力及营销能力,情况或许会好一点”杨涛坦言。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便是已经上市的山下湖,也未能在产业的巨大波动中独善其身。

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无疑证明了,上市后的山下湖仍然和大多数普通企业一起,在“赚钱效应明显——农户养殖量激增——产能过剩——价格暴跌——产能缩减——价格提高”的产业周期里挣扎。

赚的都是纸上财富

作为一家主要经营性资产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水下”上市公司,山下湖令投资者感到担忧的远不止行业不景气这么简单。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山下湖自2007年上市至今的4个完整财年里,除了2008年和2010年进行过两次转增股本,这家中小板公司还从未进行过现金分红。这一“铁公鸡”现象在以分红慷慨著称的中下板上显得颇为另类。

“刚上市的公司会里一般不鼓励进行大额的现金分红,毕竟刚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还应该用来支持公司的发展,但募投项目投完以后一般都应该会有现金分红了。”中部某中型券商投行部的一位保荐代表人对此表示。

老资格的山下湖显然并不适用上述条件。

山下湖的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显示,公司累计募集资金17419.62万元,截止到今年一季度,已经累计使用了17483.71万元。

一边是募集资金早已用完的山下湖并没有使募投项目如期发挥效益,另一边却是公司从不进行现金分红的尴尬局面。

一毛不拔背后,山下湖并非赚不到钱。

记者统计发现,从上市之初的2007年至今,山下湖赚得的净利润累计已经达到1.22亿元。加上公司发行前6107.34万元的未分配利润。

即便在号称计提一定比例的法定盈余公积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之后,2010年末公司未分配利润余额仍然有8260.11万元。

在前述专业会计人士看来,山下湖坚持不进行现金分红其实另有隐情:“没钱可分才是真正的原因。”

山下湖2007年至2010年的年报显示,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9772.51万元、-5967.31万元、-3915.50万元和949.24万元。

“这说明公司赚的都是纸上财富,并没有拿到真金白银,他们就算想进行现金分红也是力不从心。”上述会计人士分析。

对此公司方面解释:“主要原因是公司正处于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期,大量收购原材料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较大,以及受经济危机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下降”。

前述年报数据显示,山下湖历年来的应收账款持续居高不下,2007年至2010年这一数据分别为5187.98万元、8740.22万元、8245.84万元和5934.30万元。应收账款占总营收的比例一度高达近30%。

与之相对应的,山下湖2007年至2010年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同样是捉襟见肘,四年来这一数据分别为-1.46元、-0.89元、-0.39元和0.09元。

每股现金流与每股收益之间巨大的落差引起了诸多专业财务人士的注意。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专家郑朝辉曾多次通过博客质疑山下湖的财务数据,甚至曾将该公司纳入到其编制的2009年涉嫌报表粉饰上市公司排行榜之中。

“这种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营收、利润都可以虚构包装,但是现金流一般很难包装的。”前述接受记者采访的会计事务所人士认为。

实际上,A股市场上的确不乏因每股现金流与每股收益过分背离而被揪出的骗子公司,银广夏无疑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数据显示,银广夏1999年每股收益是0.51元,每股经营性现量仅为-0.02元,2000年公司每股收益为0.827元,但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也只有0.25元。

与银广夏、蓝田股份等前辈相比,同样是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山下湖,其窘迫的现金流数据的确难免引人遐想。

募投变更疑云

山下湖要面对的质疑远不止于此。

尽管连最普通的销售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上游产能太大对行业的不利影响,但山下湖却执意要不断扩大对上游珍珠蚌及对应低值易耗品的收购规模。

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了完成收购目标,山下湖不惜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动用本来用于下游产业链以及营销网络的建设费用。

2009年11月12日,山下湖二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终止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议案》,决定终止上市之初既定的“珍珠粉中药饮片及胶囊生产建设项目”和“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同一天通过表决的《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草案》则显示,终止前述项目所省下来的6129万元募集资金,将被用于收购陈志光等4名淡水珍珠养殖大户所拥有的548万只珍珠蚌,以及租用的9800亩养殖水域。

在前述公告中,山下湖董事会认为,“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影响,珍珠粉产品的市场需求并未出现明显的增长,因此改造后公司现有珍珠粉产品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能够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山下湖决定放弃继续实施“珍珠粉中药饮片及胶囊生产建设项目”。

而营销网络建设的放弃则是因为“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环境产生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珍珠消费潮流的兴起进程被进一步延迟,国内居民对珍珠产品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难以迅速释放。”

基于上述原因,山下湖董事会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公司如果继续按照原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将募集资金投入本项目的实施,通过专卖店形式进行营销网络建设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