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不少订单已经流失到越南、印度、柬埔寨等生产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鞋制品在世界竞争力正逐步下降。
5月16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能源成本上涨影响,欧元区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升2.8%,高于3月份2.7%的涨幅,创30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原料、人工等成本的飞涨已经把我们的利润压缩到没法再压了。”广州富游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艺说。
事实上,富游并非个案,他代表着珠三角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群的心声。“相同的面料、工艺、生产线,甚至是出自同一车间工人之手,我的衬衫价格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却还要时刻担心卖不出去”。长期为国际大牌代工的东莞永庆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孟如是向记者倾诉。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3%,虽然比3月下降0.1%,但仍然高于之前的预期。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称,未来仍将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在通胀持续的预期下,缺乏品牌运作、长期从事低附加值生产的传统制造业,正饱受成本上涨的压力,通胀已成为其难以承受之重。
全球通胀时代
自4月1日起,欧盟正式取消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高额反倾销税,业界憧憬未来的出口市场,在4月28日举行的东莞鞋展预登记率比上届同期增长了40%,但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参展商还是采购商,都向记者反映“今年的钱已经不如往年好用了”。
广州美超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甄广和告诉记者,皮料的价格比去年上涨近2/3,此外人工、租金等各项因素都在上涨,企业利润越来越少。
易洋(中国)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暖对本报表示,一般来说,制鞋企业的利润大概只有6%-10%,但大部分原材料比起去年已上涨近30%,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厂商为了稳定客源不敢贸然将成本转嫁给下游,“汇率问题已经压缩了客户的利润,我们若再提价,就没人再来了。”谢暖说,目前,不少订单已经流失到越南、印度、柬埔寨等生产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鞋制品在世界竞争力正逐步下降。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认为,在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大量美元流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导致这些国家普遍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货币输入型通胀。“去年印度、俄罗斯、巴西的CPI分别达到9%、8.8%、6.5%;今年第一季度,巴西、俄罗斯的CPI分别为6.08%和9.5%,全球通胀形势均十分严峻。”
“事实上,欧盟取消反倾销税顶多就抵消了一部分生产成本的飙升。”香港半岛鞋业董事长方志刚认为,美国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弊端正在全球范围内起作用,欧盟取消反倾销税暂并未对业界带来重大拉动,“现价段卖家仍在观望,态度审慎。”
但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裕伦认为,欧盟关税取消要在下半年才能体现,“16.5%的税率取消后,总体成本可望降低近20%,贸易商肯定愿意多拿货推动当地消费,到时候中国鞋企的议价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棉价“过山车”
通胀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震荡,“中国制造”亦不能幸免。
林艺的公司主要从事牛仔服装的生产和销售,牛仔布占其原料的绝大多数,他告诉记者,为了节约成本,其公司已经在去年把生产车间外包,但不断飙升的棉价仍然让其苦恼不已。
今年以来,棉花、涤纶短纤等原料价格都坐上了“过山车”。1月7日,国内328级棉价格为27816元/吨,3月25日已飙升至30542元/吨,5月13日回落到24895元/吨;229级棉1月7日价格为28556元/吨,3月25日升至31788元/吨,5月13日收报26901元/吨。
我国棉花1/3依赖进口,而纤维的消费量逐年在增加,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明显。“现在每米牛仔布已经要30-40元,我们的牛仔裤出厂价都已经超过90元了。”林艺表示。
事实上,受通胀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增速正逐步放缓。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但较上年同期下降18.7%;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累计197.9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4.3%。
面对棉价一跌再跌,不少棉企更是放弃接单提前进入产业淡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指出目前纺织工业正遭受的三大困境,“首先是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特别是棉花、化纤等主要纺织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甚至出现了剧烈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企业流动资金出现紧张状况。还有,近几年中国纺织行业都出现过阶段性和季节性的用工荒现象。”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等成本大幅上涨,珠三角已不再是加工型服装企业的乐土。在高企的成本压力之下,大批服装加工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陆地区寻找“新家”。“加快产业转型,提高产品溢价能力成为本土服装企业面临的不二选择。”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日华指出。
电子商务热议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利润突破2000亿元,利润增幅达40%。
但是,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仍然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仅占10%左右,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没有品牌运作能力、单枪匹马无力抵抗品牌建设的风险,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苦难。”王大孟说。林艺也坦言,对于众多中小制造型民营企业来说,资金仍是建设品牌的主要瓶颈。
“用传统模式发展品牌风险很大,因为厂商要在运营上投入很多。”谢暖认为,传统出口型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过程艰辛,“老实说,真正想把品牌做好的人并不多,因为本身市场就很浮躁。”朱裕伦认为,目前中国制鞋业的附加值还处于较低水平,品牌意识不强,“对于厂商来说,挣眼前的还是最重要,鲜有人去关心未来几年的流行趋势,而这些才是发展品牌最关键的。”
“做品牌不但要求企业在机器设备等硬件方面进行更新换代,还要在人才、销售通路以及营销战略方面进行革新,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东莞易动时尚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锋如是告诉记者。
从目前服装企业遇到品牌建设困境,吴志锋看到了商机,去年10月他带着800万元在松山湖高新区建立了公司,将SNS(网络社区信息交互)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网上品牌运营管理服务。与此同时,不少制鞋企业也向记者透露有意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扩大营销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统计显示,2010年东莞网上贸易订单额达1080亿元,本地网商超过1万人,网上销售额超过24亿元,其中淘宝网30%以上的“网货”源于“东莞制造”。东卓零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伟鸿认为,发展电子商务要考虑的东西绝不比经营实体店少,“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后期物流以及库存补充等方面都需要详细考量和投入。”
潘日华提醒,由于人才缺乏和对业务的不熟悉,很多服装企业匆匆上阵电子商务,投入了不少经费,但业绩却不如外界动人。因此,企业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途径来建设品牌。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