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鳄直面“融资革命”:银行融资退居二线

2011-05-19 00:30:13 | 作者: 田新杰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13日,上海复地集团正式私有化退出H股市场,这在许多地产大佬看来,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标志,更大的标志意义在于其背后正在兴起的地产融资革命。

复地退市其实开启了中国房地产融资的一个新时代。”在2011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成果发布会暨房地产投融资峰会上,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周忻如是评价。它可能代表内地房企开始新的增长模式。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房企资金来源构成中,银行信贷不管在总量还是在增速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企业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直言,房地产公司希望通过银行信贷获得资金的模式要发生转变。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刘爱明坦言“市场上有很多钱,融资不在于固定模式,而在于能够融到钱就是好模式。”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哲则透露,退市后,复地将主要通过基金的模式向广大市场融资,计划两年内发行200亿元的地产基金。

融资革命正在逐渐扮演行业整合的第一推动力。

银行融资退居二线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在上述论坛现场表示,2011年调控继续深化,企业要适应形势变化,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以降低风险。

王哲表示,当前内地房产股估值偏低,海外融资能力极为有限,复地从香港退市反而有可能争取到母公司复星集团更多的资金支持。复地退市的核心原因在于为了登陆更为有利的融资平台。“不能迷信上市平台,目前香港市场对红筹地产的估值普遍偏低,在复星看来,复地的房地产价值远远应高于香港资本市场对其评估。一个这样的资本平台,对业务的长远发展反而形成制约。”

不过,复地之外,其余的香港红筹地产公司仍需继续努力。龙湖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秦力洪坦言,“做资本市场的优等生很不容易”。在龙湖成功上市后的过去几年中,公司的融资相对比较顺利、理想,但为了保持这样的待遇,必须要有良好的业绩报表作为保证,在内地调控不断,市场波动下要做这一点很不容易。

相对于龙湖优等生“甜蜜的烦恼”,更多上市房企则努力尝试新的融资模式。

周忻对于富力地产前不久在香港成功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融资评价颇高。对此,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回应,富力的这个案例给了市场一个信心,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房地产业依然充满兴趣。从今年开始,多家房地产公司在海外发债成功,富力快速发行等值4亿美元的人民币债,加上此前的1.5亿美元融资,表明市场的资金依然相当充裕。

另一个代表则是已连续三年未从资本市场融资一分钱的行业领头羊——万科的融资心得。

5月13日,万科连发两则公告宣布,为了加快旗下项目东莞长安万科中心及宁波金色城市两个项目的开发,计划向金融机构融资共9亿元;而4月29日,万科就上海广富林项目负责公司上海静园拟向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申请3.4亿元贷款。实际上,万科融资的路子比担保的模式更多“更野”。刘爱明透露,这些年中,万科和各种各样的资本合作,外资、民资甚至小老板,只要是好的资本有合适的模式,万科都不放过。

向市场要钱

李迅雷坦言,目前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主要是通过信贷,信贷规模在2002年的时候占到了90%,而现在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只有50%左右,房地产公司希望通过银行信贷获得资金的模式要发生转变。

融资创新刻不容缓。

“复地退市就是为了搭建更好的融资平台。复星计划打造万亿资产管理平台和品牌,复地则作为在地产领域的平台,但融资目标不是香港市场,而是国内外对中国房地产投资有兴趣的庞大社会资本,平台主要以基金模式为主。”王哲透露,复地最新的融资思路是“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产品售之于民。”

刘爱明则直言,市场上有很多钱,关键在于房企怎么去跟他们合作,不在于固定方式和固定平台,只要能把生意做成,就是成功的模式。这就是万科的融资思路。

近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报告显示,在2011年第一季度市场增速放缓和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在仍试图继续扩张业务,这些公司呈现出明显的负面评级趋势。

获得该公司第一季度负面评级的公司中,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占比超过60%。穆迪分析师指出,中国房地产投资只赚不赔的时代即将终结,而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也将破灭。

站在融资革命前端的,依然只是业内少数领军企业,占数量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或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力及意识参与这一融资革命,资金状况正在每况愈下。

不同的企业境遇,成为行业整合最大动力。中房信分析师高岗指出,近期,规模房企近期忙收购,调控加速行业整合进程。

“与此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万科平均每十多天就会收购一个项目。”高岗指出。

“本轮行业整合主要有三个方向性趋势。第一、不同城市调控时间和力度差导致的市场成交结构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第二、住宅市场限购导致的投资结构向商业地产转移;第三、行业由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经营导致的开发主体向专业化和资产管理者方向转型。这些趋势都对企业的战略把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能否满足并适应这些要求,成为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