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种业的关注,正在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5月6日,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大型种业企业、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加此次会议的中信证券农林牧渔业首席分析师毛长青,用“朝圣者”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是种业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规格高、力度大”。
在此次会议召开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我国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要着眼于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加快制定发展规划,着力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水平。
而一个月前,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已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5月6日的这次会议,主要就是在《意见》出台后,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毛长青说。据悉,由农业部方面制定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也即将推出。
在毛长青看来,无论是《意见》、会议还是《规划》,还是未来将要推出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这场正在掀起的种业风暴,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打造国内种业航母,提高其竞争力,保障种子安全。“种子安全的背后,就是粮食安全。”
有“杂交水稻龙头企业”之称的隆平高科(000998.SZ),正是此次种业改革的支持者之一。
隆平高科董秘彭光剑告诉记者,自2009年开始,就有相关部门人士多次到企业,就种业新政的制定进行调研。当时,隆平高科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希望改变目前种业“太多、太小、太杂乱”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让企业能够更多地投入到研发之中。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持证种子企业8700多家,注册资本在3000万以上的仅有200多家,实现繁育推一体化、经营范围覆盖全国的企业不到100家。种业前10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有约13%。
数据还显示,在这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只有100多家,即使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平均只有约3%。相比之下,国际种业巨头一般把销售收入的6%-15%用作科研经费,平均比率约为11%。
彭光剑认为,正是因为行业公司众多,竞争都以价格战为主,利润低下,导致企业研发不足,“该做的(研发)做不出来!”
“像先锋、孟山都,一年的研发资金有10亿美金,我们国内公司一年能有几千万人民币,就很不容易啦!”彭光剑称,“这样一来,企业对于种子质量等的控制就很难到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不好的种子种在地里,并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目前,国内种业的研发,多由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毛长青曾在一份种业报告中提到,过去10年,我国有大约80%左右的新品种来源于科研单位,但育种与推广的脱节,使得我国的品种审定效率不足1%。2000-2008年,全国共审定3200多个玉米品种,其中大约十分之一的品种能够商业开发,且竞争力很弱。而在美国,80%的新品种来自于企业研发。
而此次《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商业化育种工作交付企业,而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及高校,则将主要承担基础性公益性的研究。“这是根本上的体制转换,这个方向很正确!”彭光剑说。
在郑州新支点农业咨询公司负责人李鑫看来,种子经营门槛过低,也造成假劣种子、套牌侵权行为案件不断发生。李鑫从事种子的维权工作已经有7年,其代理的案子“数不胜数”:“不应该出现这么多公司,因为好的品种没那么多,所以只有造假侵权。”而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大企业的发展。
隆平高科总裁刘石曾专门在一篇名为《“龙头企业”的尴尬》的文章中调侃说,中国种子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其它行业财大气粗的“带头大哥”们相比,显得十分寒酸,既没有国家的资金支持,又没有垄断资源的优势,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封邑”,还没有原始积累。
“说得直白些,有的时候他们更像是‘流寇’,能得到今天的徒有虚名的地位,靠的远逝的政策的‘余热’,靠有限的实力的打拼,靠过人的胆略的豪赌。”刘石称,“由于中国种业产业结构性、产业政策以及行业的潜规则问题,中国种业的所谓‘龙头企业’在很多时候更像任人摆布的弱者。”
打造“种业航空”
种业变革,早在2010年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定调。文件提出,“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
在毛长青看来,国家下如此大的决心,如今还有如此大的动作,原因有二。一是,目前的粮食增产已经越来越依靠种子,“过去主要依靠化肥,但随着化肥的广泛和过多使用,已经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二是,随着外资种业巨头的进入,“再不打造种业航母,种业就被外资占领了!”
以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利马格兰为首的4家大型跨国种业巨头,自上世纪80年代陆续在中国设立办事处,自2000年后,这些种业巨头纷纷开始与中国公司进行合资,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
2002年和2006年,杜邦先锋先后与登海种业(002041.SZ)、敦煌种业(600354,SH)组建合资公司,从事“先玉335”的制种和销售。到2009年,先玉335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2009年种植面积达1900万亩。世界排名第四的综合类种业公司法国利马格兰集团,则与隆平高科共同投资2亿元成立合资公司从事玉米等种业开发,隆平高科出资1.2亿元,持股60%。
更重要的是,国内大型种业企业,已经形成了“外资依赖症”。玉米专家佟屏亚指出,先玉335的热销,已分别占据了登海种业和敦煌种业业绩的半壁江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利马格兰旗下的VHK,已受让隆平高科大股东新大新威迈46.5%的股权。但2011年2月10日,在隆平高科宣布与VHK合资同时,VHK也宣告退出隆平高科控股股东新大新威迈。
利马格兰退出后,曾拥有四年合资血统的隆平高科的大股东,又回归为一家本土企业。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正是为了配合之后出台的以“打造民族种业航母”为宗旨的《意见》。据称,2010年冬天以来,农业部官员曾多次找到隆平高科的负责人,希望他们能为本土种业公司树立榜样。
对此,刘石的解释是,公司大股东收回外资方股权,有国家种业政策方面的考虑,但更主要是双方公司发展需要。
但客观而言,像隆平高科这样本土龙头企业,可能将从国家种业政策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毛长青认为,《意见》“很有操作性”:“《意见》在税收政策、允许科研体制改革、允许龙头企业去并购等方面,都有相关规定,中央文件中能有如此具体的条款,很少见。”
彭光剑称,未来,隆平高科的目标就是加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从研发到生产基地、为农民提供配套服务等一条龙的产业体系。而登海种业总经理李小霞则明确表示,公司有计划兼并收购一些业绩优良的种业企业。
“企业担当”之辩
尽管在《意见》出台前后,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一些投资机构、研究学者都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评价。但不同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随即就发表了一篇《我国种业发展方向走得太偏了》的文章。在文章中,郑风田表达出这样一种担心:我国目前近九成的农作物杂交品种是由科研教学单位选育,但在最新的文件中,这些功勋单位的声音却是缺失的,被指责为“有明显缺陷,很难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主力军”。
“我国未来种业的发展重心却被寄托在那个目前(市场份额)还不到10%的商业化公司身上,虽然目前他们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皮包公司或者是倒卖倒买公司”,“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却是,一个好的作物品种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夫,光靠钱是堆不起来的。如果这些公司二十年之后不幸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那我国的粮食安全怎么办?”
郑风田还表示,大型种子“航空母舰”是需要高利润去支撑的,目前我国低粮价战略决定了难向农民收高种子费。如果只是扶持几个种子公司,那么到时候获益的就是少数种子公司,对农民、对科学家都不利。同时,“大量的种子科研补贴该补给谁?会富了谁?”
郑风田观点得到一些圈内人士的赞同。“过度商业化是有问题的,不能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到商业企业去。”三农问题研究者李昌平也对本报记者表示。
《意见》颁布了许多对大企业的扶持措施,以税收为例,就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月27日,《南方农村报》曾发表了李昌平致袁隆平的一封公开信,李请求袁隆平“放弃继续攀登杂交稻新高峰,转向常规水稻品种的培育”。
在信中,李昌平指出,种子公司现在几乎只向农民出售杂交水稻种子,而不是传统的常规种子,是一种逐利行为。
“常规种子只需要三斤粮食就能换到,而杂交水稻种子却要20斤粮,并且只能种一季,这肯定更受种企的欢迎。”李昌平认为,种企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利益输送,强迫农民播种杂交水稻,若干年后常规种子将难寻踪影,“这就跟转基因主粮种子一样,一开始偷偷地廉价推广,等到农民都种了这样的种子,他们就能大幅提价,而农民手里没有自己的种子,将彻底丧失定价权”。
不过,在郑风田的文章发布后,刘石在5月16日以一篇名为《种业改革 势在必行》的博文予以回应。他坦言,中国的种子企业是否能够担当种业安全的责任,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并没有肯定答案,而中国所有的种子企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的考验。“按照中国种子企业目前的状况和能力,完成这一任务难度几乎是不可能。”
但他同时强调称,这并不代表中国未来的种业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恰恰是中国种业改革的原因。“面对外资企业的进入,我们也必须以企业竞争,而不靠是研究院所和大学来竞争。中国的种业必须改革,中国的种业必须做强。”
对此,毛长青也表示:“以前是科研单位为主,但结果怎么样呢?不是一塌糊涂么?只有让企业去承担做大做强的任务,给他们时间去发展实力,种业才有希望。”在他看来,央企中化下属的中国种子集团(下称“中种”)和隆平高科两家企业是未来“中国种业航母”的主要打造对象。“我个人认为,因为民营机制的特点,隆平高科更好些。”
但对于龙头企业的可能大举并购,亦有争议。事实上,在种业改革潮涌之际,中种已在过去一年内先行一步,并购了多家企业,引发巨大关注。
一位种业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种是政府扶持的种业航母之一,但是,中种正是借助政府的支持,在各地收购和取得一些种子的经营权,对其它企业来说,并不公平。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