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电大涨,大盘大跌,两者都有些出人意料。马后炮式的总结,是前者延续了A股的“炒新”传统,而后者延续了大盘的熊市格局。
熊市上周说过,此处不赘。关于A股的“炒新”热潮,尽管证监会和两家交易所近年来不停提示风险,而且大盘走势不佳,仍未见其降温。
按照福尔摩斯“凶手从获益者中寻找”的思路,“炒新”力量无非来源于两端:一是一级市场的筹码拥有者,二是二级市场的新进主力。
对新股来说,上市前的筹码拥有者包括“大小非”、网下配售中签的机构和“打新”中签的散户。散户没有影响股价波动的能力,可以忽略。而作为央企的中国水电,其大股东可以动用的资源自是非寻常企业可比。
A股生来即背负着为国企融资解困的使命。国有大盘股的成功上市,历来被视为政治任务,从监管机构到其他国资机构,往往都有保驾护航之责。
此次中国水电弱市IPO,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自身融资成败,还关系到陕煤、中交建以及新华人寿的后续发行,甚至对各大国有银行的再融资也有影响。
于是,就在中国水电申购期间,汇金出手增持四大行;就在中国水电上市前夕,四大行每天不管大盘如何动荡,纷纷走出“缝纫机”行情,尾盘再拉出一根阳线。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四个交易日分别上涨1分钱、1分钱、1分钱、2分钱。有关方面“维稳”意图昭然。
至于网下配售机构,自证监会去年11月启动第二轮新股发行改革以来,就是新股定价高企和二级市场爆炒的重要推手。
新股发行改革中,对机构投资者有着实际影响的一条是,网下配售采用摇号的方式,只有中签的机构才能获得股份。这种貌似“公平”的做法,使得机构出价的时候,不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合理定价,体现股票价值上面,而是尽可能报高,确保进入有效报价范围。
而且与过去比较,摇号配售使得机构获取筹码的确定性降低,但最后中签的少数机构获得的筹码集中度反而增加了,为机构自己或配合游资炒作创造了条件。不管谁中签了,游戏规则是一样的,就是尽可能推高股价,为自己到期抛售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
新股往往盘子小,股本扩张潜力大,这是大牛股的共同特性;新股上市后换手率高,意味着大家的持股成本接近,后市拉抬较为方便;新股超募资金多,在资金面紧张的今天,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更广阔的扩张空间。
尽管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A股的新股发行价本就畸高,上市第一天再爆炒一把,无论质地多好,未来的增长空间也基本提前兑现了。这也是尽管A股跌跌不休,但估值相比国际成熟市场仍有较高溢价的重要原因。
“炒新”热的结果就是新股发行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无法对IPO扩容形成倒逼机制,二级市场的供求关系持续得不到改善,这正是股市走熊的重要原因。在抱怨IPO扩容以及二级市场走熊的同时,各方参与者也须反思一下自己在“炒新”中扮演的角色。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