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兴国家包括中国有很多人才,但很少看到领袖人物
【财新网】(实习记者 覃敏)在三位国际顶级管理学家看来,新兴国家包括中国有很多人才,但很少看到领袖人物。而未来七八年内,整个世界波动性很大,中国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获得信息,还要对信息做出分析,而且能做出非常艰难的决策和抉择。
10月25日下午在“2011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上,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诺里亚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大卫•施密特雷恩共同探讨了中国未来人才培养问题。
鲍达民认为,未来全球化人才战争最可能出现在细分的领域。美国有1400万人失业,但有三百万的岗位空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技能去做这些细分领域的工作。中国的情况与美国类似,鲍达民坦言,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技术的变化,弥补人才战争的供需矛盾”。
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诺里亚则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文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工科的教育过程中来。“技术能力很重要,同时也要具备人文方面的一些技能。”他建议,中国大学可以学习美国的一些项目,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人文方面的技能培训。
在鲍达民眼中,领导者应该是全能型的人物。如果你是商界的领导,不仅要在商界有经验,在其他的领域都要有相关的经验。他甚至认为,公司未来的CEO应该到非洲接受培训,获得在不同环境、不同国家的工作经验。
谈及他接触过的中国人,鲍达民坦言,中国人在分析问题、沟通问题的能力都不错,但很少对相关问题和现状提出挑战,也很少有除了工作之外的兴趣。
“领导力比日常的技能更加重要,更加难以培训。”尼廷表示,“早期的技术,比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等,能够帮助你在前三年获得好的事业起点,之后你的管理能力、动员激励其他人的能力就至关重要了。”
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大卫•施密特雷恩则认为,短期技术能力与长期的领导能力可以同时培养,譬如学生做项目,最初做项目可以获得技能去求职,但是未来十五到二十年中却有更长期的效果和影响。他同时指出,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里,培养人才时,不仅要给他们一个工具,同时也要帮他们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因为作为商界的领袖,他们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引导这种转变来实现未来的变革。”他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