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管理全球论坛】国外三学者建言未来中国人才培养

2011-10-26 10:15:00 | 作者: 来源:财新网

【编者按】新兴国家包括中国有很多人才,但很少看到领袖人物

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诺里亚。

  【财新网】(实习记者 覃敏)在三位国际顶级管理学家看来,新兴国家包括中国有很多人才,但很少看到领袖人物。而未来七八年内,整个世界波动性很大,中国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获得信息,还要对信息做出分析,而且能做出非常艰难的决策和抉择。

  10月25日下午在“2011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上,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诺里亚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大卫•施密特雷恩共同探讨了中国未来人才培养问题。

  鲍达民认为,未来全球化人才战争最可能出现在细分的领域。美国有1400万人失业,但有三百万的岗位空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技能去做这些细分领域的工作。中国的情况与美国类似,鲍达民坦言,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技术的变化,弥补人才战争的供需矛盾”。

  哈佛商学院院长尼廷•诺里亚则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文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工科的教育过程中来。“技术能力很重要,同时也要具备人文方面的一些技能。”他建议,中国大学可以学习美国的一些项目,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人文方面的技能培训。

  在鲍达民眼中,领导者应该是全能型的人物。如果你是商界的领导,不仅要在商界有经验,在其他的领域都要有相关的经验。他甚至认为,公司未来的CEO应该到非洲接受培训,获得在不同环境、不同国家的工作经验。

  谈及他接触过的中国人,鲍达民坦言,中国人在分析问题、沟通问题的能力都不错,但很少对相关问题和现状提出挑战,也很少有除了工作之外的兴趣。

  “领导力比日常的技能更加重要,更加难以培训。”尼廷表示,“早期的技术,比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等,能够帮助你在前三年获得好的事业起点,之后你的管理能力、动员激励其他人的能力就至关重要了。”

  斯隆管理学院院长大卫•施密特雷恩则认为,短期技术能力与长期的领导能力可以同时培养,譬如学生做项目,最初做项目可以获得技能去求职,但是未来十五到二十年中却有更长期的效果和影响。他同时指出,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里,培养人才时,不仅要给他们一个工具,同时也要帮他们认识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因为作为商界的领袖,他们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引导这种转变来实现未来的变革。”他说。■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