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孙斌 横滨报道
与日本境内为数众多的混合动力普锐斯相比,日产纯电动聆风并不多见,以至于当一辆运营中的聆风停泊在充电桩前时,几乎立刻吸引了所有在场媒体的目光。
这样的场面,相信是日产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山下光彦最愿意看到的。毕竟,聆风如今正以一分钟一辆的速度,从日产横滨的追滨工厂鱼贯而出——量产后如何寻求最大化的普及,正是日产思考的方向。而对于全球最大的中国市场,这一重任却落在启辰身上。
日本预热
前一辆是JUKE,后一辆是NOTE,在追滨的柔性化混合生产线上,夹在中间的聆风与众不同——在每一辆聆风的前脸上都被贴上了标签,上面注明了订购客户的准确信息。为了不泄露隐私,日产禁止参观者在前侧拍摄。这一细节恰恰证明了每一辆聆风都找到了自己的客户。
据山下光彦表示,截至今年9月,于去年12月才开始销售的聆风在日本、北美、欧洲市场已销售15000辆,而日产的目标是到2016年,将包括聆风在内的新能源车销量提高到150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日产全球销量的10%。
在这位具有技术工程背景的副总裁看来,如果要进一步推进电动车技术,作为制造方首先必须敢于公开自己的技术指标,“即使在发达国家市场,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让别人了解的过程。”山下光彦称。
为了减轻电动车的重量,日产在聆风上配备了新一代电池组。这个功率为85千瓦的电池组仅相当于两台平板电视机的厚度,在体积相较上一代电池组缩小了50%以后,实现了全球最高的能量密度——2.5千瓦/升。生产线上,它被工人轻巧地固定在车身底部,甚至让人误解为是一个底盘的附属零部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组合,为电动车聆风提供了一颗强大的心脏——最大续航里程为160公里,最高时速145公里/小时,最大扭矩为280NM,几乎达到了一辆3.0L内燃机汽车所企及的高度。“关于续航里程和技术指标,我们并不想夸大其辞。”日产汽车首席产品专员阿部彻表示,“它目前必须面对的是里程瓶颈,但我们首先要把它打造成一辆有动力又好开的车。”
本土经验
在日产的意识中,电动车推广的根本不是在续航里程上大放卫星,而是让每一个消费者认识到这同样是一辆可供行驶的好车。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日产设计人员刻意为聆风安装了独特的发声装置。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电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安静无噪音。但不可避免的是:一方面,这牺牲了部分驾驶乐趣,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本来可供厂家突出的产品优势上,日产不合情理的做法恰恰是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在使用过程中还原本属于汽车的概念。
“每一个企业造车的理念都不尽相同,希望我们的做法能和同行业交流。”负责日产聆风生产与设计的小和先生表示,在电动车的摸索初期,每一种做法都有合理的存在价值,“只有不同的想法互相碰撞,才可能打造吸引人的新生事物。”
而对于目前中国国内比较流行的换电模式,日产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目前日本境内建成的快速充电站约为600座,“这些设备已经考虑到了使用中的共通性,平台也不可能是日产单独享有的。”日产追滨工厂公共事务经理小野池内的看法是,目前如果过早地提及大规模的电池换电,首先各个厂家的电池设备体积、容量标准等就很难统一,“比较可行的办法还是基于在充电模式下寻求可能的一致。”
为了吸引敢于吃螃蟹的消费者,不仅在日产总部建有大型充电站,在日本的许多购物中心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充电设备,每次充电象征性地收取100-200日元(约合人民币8-16元)。“当然,在电动车大规模普及后,这样的免费做法就要让位于商业化运营了。”小野称。
廉价的使用费用,再加上日本政府与日产方面提供的合计11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的补贴,售价300多万日元的聆风在日本本土的销量达到了7300辆。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市场的6500辆,而上市时间较晚的欧洲则约1000辆。
等待时机
令日产方面惋惜的是,截至目前,在世界几大汽车消费市场中,聆风唯一没有涉足的恰恰是最大也最复杂的中国市场。
“聆风肯定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会在武汉和广州对其进行初步测试。”山下光彦说。但他同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聆风国产的先决条件是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的量产,其后才有可能考虑零部件的本地化等一系列问题。
在日产追滨工厂内,多位日产主管聆风设计与电机技术的工程师都多次提及:启辰会采用聆风的相关技术,并且,日产也会考虑以更开放的态度在这一中国合资自主品牌上采用更多的关键总成。倘若如此,启辰几乎成为了一辆中国版的聆风。
让人疑惑的是,若日产直接向中国市场导入聆风,显然可以坐收更多利润;而作为合资自主品牌,每卖一辆启辰,日产都将与中方均分收益。日产为何要舍近求远?
“当下的时机并不成熟。”山下光彦的回答似乎另有所指。在10月成都的全球汽车论坛上,日产中国副总经理三崎匡美表示:“我们希望听到来自于中国政策制定方关于新能源政策更多的声音。”
“启辰在中国市场,有它自己的地位和属性。作为电动车的探路者,它更能适应本地的认知和政策环境。既然聆风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这么多,我们不妨从能确定的事做起。”一位日产高层的话更加直白。与此同时,这位高层还表示,在电动车领域,日产也在随时注意丰田、通用、福特的下一步举动。
聆风何时入华,日产既要看中国新能源政策大的修正,也要紧盯众多推动者兼竞争对手的每一步落子。但无论如何,作为一家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布局电动车的企业,日产聆风已走在了前面。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