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出台的楼市新“国五条”及其细则要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同时要求加大土地市场信息公开力度,各地要在一季度公布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稳定土地市场预期。
近日出台的楼市新“国五条”及其细则要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同时要求加大土地市场信息公开力度,各地要在一季度公布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稳定土地市场预期。
据悉,“国五条”新政后北京、广州、武汉等地连番上演土地“抢夺战”,万科、绿地、首开等品牌房企频频出手拿地。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是楼市住房供应不足,房价上涨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则是大量土地闲置,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万科、保利、招商、九龙仓等知名房企被曝拿地后闲置。
土地市场成交火热 万科、绿地等房企巨资抢地
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新“国五条”细则,对住房用地供应提出进一步要求,“原则上2013年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应不低于过去5年平均实际供应量。”“加大土地市场信息公开力度,市、县人民政府应于一季度公布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稳定土地市场预期。”
据中新网房产频道了解,国务院在重提楼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土地市场并未受到影响。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月28日北京土地市场迎来首场开年盛宴,包括孙河乡地块在内的13宗经营性用地迎来现场竞拍,万科、首开、龙湖、保利、绿地、华远等34家房企扎堆热抢,13宗地全部落槌,总出让金超107亿元。
新华社武汉消息称,“2月28日,一自然人经过37轮激烈竞价抢得土地。碧桂园、万科等知名地产商依然出手爽快,大规模拿地。”《东方早报》报道称,2月27日,上海土地市场迎来“国五条”新政后的首次经营性用地地块的出让竞拍。此次出让的三幅地块包括两幅宅地和一幅商业地块,最终成交金额合计为10.03亿元,一幅宅地溢价率达58%,土地市场热度不减。
多个城市的土地争夺战中,品牌房企拿地积极。据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2月22日-25日,绿地集团四天内在北京购得三块土地,分别位于昌平区和房山区。另外,首开地产2月28日独得北京朝阳区孙河乡两地块,土地出让金额为27.2亿元。万科、碧桂园等房企近日在北京、武汉等地也频频出手拿地。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吴克宁对中新网房产频道表示,“土地市场的火热和国家下一步推动城镇化有关系。”日前,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微博)对中新网房产频道表示,房企这种买地潮,表现了他们对于楼市的信心,也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土地闲置问题突出 万科保利等被曝地块闲置
然而,一方面是楼市住房供应不足,房企积极拿地扩充“粮草”,一方面却是大量土地的闲置荒废。据报道称,近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公布了67宗闲置土地的具体信息,其中闲置时间最长的空地位于龙华新区民治街道,已闲置超过17年。闲置面积最大的空地达284453万平米,已闲置超过11年。
2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称,据南京本地一家房地产网站统计数据显示,该网站对南京45幅已经拿地超过两年,但是仍未上市的土地调查后发现,有超过6成土地目前仍处于闲置未动工状态,而在这些未动的地块中不乏中冶置业、招商地产等知名开发商。
另外,杭州西湖大道10号地块闲置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该地块在经历长达10年的出让、开工、停工、闲置后,2012年底又重新开工,变身绿城开发的豪宅项目。中国网在去年12月也报道称,“2012年万达、绿城、万科、保利等多家知名房企被曝拿地后闲置,九龙仓上海静安花园项目所处的地块竟然拿地闲置19年仍未开工。”
可见,各地土地闲置问题突出。新“国五条”细则中提到,“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建设施工。”国土资源部曾与去年7月1日施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未动工开发满一年土地将按20%的比例征缴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将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虽有政策在前,但各地土地闲置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
谈到闲置土地问题,近日,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对搜房网表示,宝贵土地遭到闲置,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将影响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量,供求不均必然导致房价上涨。“要想挤出闲置土地,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能力和执行力,严厉打击炒地囤地者,才能避免地王的出现,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健前行。”王圣学说。
吴克宁对中新网房产频道表示,“开发商捂着土地不开发,等着土地涨钱,应该加大处置力度。”同时,他还指出,由于土地产权问题、纠纷问题比较复杂,处理落实起来困难比较大。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