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科伦药业宣布斥资40亿元,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建立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 科伦药业将此项目视为构建抗生素全产业链的关键步骤...
2011年,科伦药业宣布斥资40亿元,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建立“万吨抗生素中间体项目”。
科伦药业将此项目视为构建抗生素全产业链的关键步骤。一次股东大会上,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说,未来抗生素业务的增长速度,将超于原本利润不高的主营业务大输液。
据知情人士介绍,62岁的刘革新亲自督阵体量庞大的川宁项目。近两年来,刘革新极少回四川总部,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新疆的工地上。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科伦药业对川宁项目相关信息的披露算不得充分。撩起川宁项目“盖头”的一角,即可发现有3个攸关投资者和当地居民利益的问题。它们分别是:田云是谁,关联公司是否存在输送,以及是否产生空气污染。
田云是谁?
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设立。根据规划,伊犁川宁项目将分两期建设,其中第一期4800吨硫氰酸红霉素于2012年底建成试车,第二期9000吨头孢中间体的建设期限则为2012年-2014年。
伊犁川宁的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起初,科伦药业占85%的股权,另有两名自然人田云和仲红梅持有15%的股权。2012年2月,两位自然人股东将10%的股权作价100万转让给科伦药业。根据公开资料,目前田云持有伊犁川宁3%的股份,而仲红梅则有2%的股份。对于这两位自然人股东的身份,科伦药业从未向外界披露过。
自2011年开始,不少投资者多次就这两位“神秘股东”的身份进行询问。特别是近期“科伦药业收购君健塑胶过程中隐瞒双方关联关系”一事被揭开以后,有投资者担心,上市公司通过高价收购进行利益输送,未来可能在川宁项目上重演。
5月22日,有小股东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再次就两位股东身份问题进行发问。而科伦药业的回复一如此前,“应两位自然人股东的要求,公司也尊重自然人股东的意愿不对其身份做出披露”。
新京报记者通过成都工商局网站上查询获知,有两位“田云”与医药相关。其中,一位担任了一家名为“四川新路医药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而另一位则是成都新路贸易有限公司医药分公司的法人代表。
这两家公司注册地一致,均为“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乡古柏村”;并且经营范围均为“生化药品、中药饮片、中药材”等。成都新路的状态显示为“注销”。两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内容也极为相似。以上诸多细节说明,四川新路系成都新路更名而来。
其中,四川新路发布的一条信息称,其为四川科伦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主要从事科伦系列产品在成都地区的指定代理销售片区”,并且其负责人“多次获评四川科伦集团先进个人、一级创业勋章”。
至此,四川新路的负责人田云和伊犁川宁股东田云,找到了交会点——两人都与科伦关系紧密。
究竟这只是巧合,还是川宁3%股权就是由科伦集团下属子公司的负责人田云所持?如是后者,则不免使人联想起“君健塑胶”一事中宾燕和王义蓉两人所扮演过的角色。
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伊犁川宁项目中,同样也浮现出惠丰投资的身影。今年3月发布的公告显示,科伦药业及其下属子公司拟于今年向惠丰投资的两家子公司伊北煤炭和恒辉淀粉采购总金额为4.296亿元的原料。
具体来看,2013年,恒辉淀粉将提供3.896亿元的玉米浆、淀粉等;而伊北煤炭和科伦药业之间就工程煤发生的交易金额为4000万元。
公告还补充称,伊北煤炭供应的工程煤与恒辉淀粉供应的淀粉日后将主要销往伊犁川宁项目,而伊犁川宁项目所需的该两种原料也主要向伊北煤炭与恒辉淀粉采购。
新疆国土资源厅网站曾公布了一份关于伊北煤炭的采矿权评估报告。这份作于2011年的报告显示,伊北煤炭设计生产规模为9万吨,按照不含税的煤炭价格129.06元/吨计算,其每年销售额在1161.54万元。若按含税后的151元/吨计算,年销售额则为1359万元。
无论是1161.54万元还是1359万元,这两个数字都与4000万的关联交易额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按照评估报告中9万吨的生产规模,伊北煤炭根本无法供应出价值4000万元的煤炭。
不过,伊北煤炭的一位负责人称,通过技改,目前煤矿的产能达到了每年五六十万吨。他同时透露,煤价为每吨150-160元。若以150元/吨的价格计算,4000万元可以从伊北煤矿采购煤炭26.7万吨。
根据川宁项目的进展,于今年投产的只有它的第一期工程,也就是年产4800吨硫氰酸红霉素的生产线。
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员韦华介绍说,根据主要工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相关规定,硫氰酸红霉素综合能耗标准为“1吨硫氰酸红霉素≤20400千克标准煤”,即“生产1吨硫氰酸红霉素最多不能超过20.4吨标准煤”。
按照原煤与标准煤之间1:0.714的比例折合,20.4吨标准煤相当于28.6吨原煤。以此数据计算,生产4800吨硫氰酸红霉素需要消耗原煤13.73万吨。这个数字约为26.7万吨采购量的一半。
不过,诸如环保、住宿等配套设施也将消耗部分能源。由于公开信息有限,“煤炭谜团”尚需科伦药业做出解释。
■ 发展史
频繁并购挤压对手空间
三年间,每年都有过亿元并购;一家券商评价其为“快速扩张的行业鲇鱼”
“我将30年前在医院卖冰棍的经验运用于输液市场,运用薄利多销的策略对目标客户进行渗透,从而使科伦取得了今天的市场地位。”2005年,刘革新在一篇名为《科伦的长治久安》的文章中说。
其时,刘革新所创建的科伦集团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输液制造商。至今,科伦仍占据国内大输液行业的“第一把交椅”。有数据称,2012年,科伦国内市场占有率逾30%。
“生存意味着逼退对手”
《科伦的长治久安》一文中,刘革新将科伦的生存之道归为“技术突破和市场厮杀”。他说,在初期既缺乏雄厚的资本,又不具备技术优势的情况下,科伦只能采取成本追赶的策略。
而科伦登上市场龙头之位后,刘革新又将策略转为“绞杀追赶者”,“生存就意味着逼退对手,发展就意味着削弱对手”。刘革新称,必须对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保持持续的遏制,“正确的抉择是,自己赚300万,让对手亏损100万。”
科伦以频繁的并购,践行着这条旨在“挤压对手生存空间”的战略。2010年上市之前,科伦陆续收购了四川内江珍珠制药、原湖南岳阳制药四厂等多家制药企业,完成了在国内9个省份的布局。
2010年6月,头顶“大输液王者”光环的科伦药业上市成功,募集资金50亿元。有了资本市场作依托,科伦药业的并购更加频繁。
据报道,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科伦药业每年都有过亿元的投资并购。2010年,科伦药业以2.5亿元拿下浙江国镜85%的股权,2400万收购广东科伦;2011年,科伦药业以4.3亿元收购崇州君健塑胶100%的股权、1.44亿元收购桂林大华制药80%的股权;2012年又掏出2.06亿元增资青山利康。
今年的5月6日,发改委作出了同意科伦药业收购利君国际部分股权的批复。根据此前公告,科伦药业以8.5亿元收购两名股东持有的利君国际3.6亿股的股份,并计划以不超过20亿元的总价格继续收购利君国际合计不超过30%的股份。
“快速扩张的行业鲇鱼。”一家券商如是评论科伦药业的投资并购。
中投顾问医药研究员郭凡礼认为,科伦药业的大举并购,可以加强企业自身行业集中度,提高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还可以构建全国性的品牌效应。
超募资金消耗殆尽
大规模的并购几乎将科伦药业的超募资金消耗殆尽。今年3月的一份报道显示,科伦药业上市时所募集的32.9亿元超募资金,已投入了32.2亿元。此外,科伦药业还通过发债等方式,募资43亿元。
2013年一季报显示,科伦药业负债合计73.7亿元,其中流动负债27.9亿元,应付债券43.6亿元。由此而来的是财务费用的激增。今年一季度,科伦药业财务费用为3422万元,同比增长138.61%。
去年全年,科伦药业的财务费用为9214.9万元,同比增长2707%,“这主要是由2012年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券导致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科伦药业斥巨资并购的部分子公司,属于“微利一族”。去年年报显示,自去年4月20日至12月31日期间,净资产为1385万元的贵州科伦,实现净利润141万元;而福德生物的总资产约511万元,负债407万元,自去年4月30日至12月31日,实现净利润118万元。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