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在阿里金融平台为阿里系电商卖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仍然只是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银行、小贷等其它金融机构的身影。
根据阿里金融事业群总裁胡晓明透露的消息,阿里金融已在今年6月向所有银行开放阿里小额贷款的接口,所有金融机构均可以通过这个接口来为其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阿里金融平台为阿里系电商卖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仍然只是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银行、小贷等其它金融机构的身影。
民生电商董事长尹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阿里金融与银行的合作仍然处于僵持状态,阿里担心平台数据、客户资源向银行开放之后,银行会绕过阿里自己放贷;银行则担心接入阿里平台并帮助阿里平台做大之后,很容易向支付业务那样失去与阿里的话语权。
只有阿里小贷
最新数据显示,从2010年浙江阿里小贷成立以来,3年多时间,阿里小贷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100亿。仅仅是今年第三季度,阿里小微信贷累计投放贷款达208亿元,这相当于截止2012年年底该业务的贷款总额。
“这一数字看似很大,实际上,跟一般的城商行相比差距都很大。尤其重要的是,阿里小贷的资金太少,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可用于放贷的资金不超过27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上海一家熟悉借贷市场业务的人士评论说。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阿里试图尝试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融资,即将放贷的债权打包上市进行交易。今年3月,胡晓明再次对外公布了阿里金融对于资金问题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打造开放平台,引入银行、小贷等第三方金融机构来为卖家提供信贷。根据胡晓明透露的消息,会在6月向所有银行开放阿里小额贷款的接口。
如今5个月过去了,这一开放平台仍然只有阿里小贷独家运营。
《中国企业报》记者致电阿里信贷热线电话,对方也表示,“目前没有跟任何银行合作,贷款主体是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发放。”
各方态度不一
“如果阿里金融开放的话,感觉对小贷公司很有好处,可以充分利用阿里的客户和他们的经营、信用数据,还能从阿里小贷的模式中学习一些先进经验,但是目前好像还没有开放,没有听过有同行进驻。”河南一家小贷公司的负责人说。
上海前述行业人士认为,相对于银行,小贷等非银行信贷机构可能会对阿里金融开放平台更加积极,因为他们市场比较分散,没有垄断者,大家只想拿到更多的可靠客户,阿里正好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在银行方面,国有四大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也出现了分歧。早前就有消息传出,阿里金融平台被大银行抛弃了。
中国银行(行情,问诊)一位要求匿名的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不同银行的体制决定的,因为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统一由总行的信贷中心负责,在考虑上会更倾向于全盘考虑,阿里在寻求合作谈判时会比较困难;而股份制银行是存贷一体的,各个分行可以自主决定放贷业务,就会更多的考虑局部的业绩等利益,阿里的渠道资源对他们会很有诱惑力。
阿里金融开放平台拿到的合作银行名单中唯一可查的是,9月中旬,阿里巴巴和民生银行(行情,问诊)宣布将打造金融开放平台。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没有在阿里金融平台找到民生银行的业务,登陆淘宝等阿里系电商平台,也没有看到任何信贷产品。例如,淘宝网金融市场中,主要仍然是理财、保险和余额宝,并不牵涉信贷业务。
双方或各有打算
实际上,阿里金融与银行在信贷业务的合作已有先例,早期的阿里金融就非独自运营的封闭模式,尽管当时引入的银行只有一家。
2007年,阿里和中国建设银行(行情,问诊)合作为平台上B2B商家提供融资服务,前者供自己平台的企业信息,后者为企业提供贷款。这一合作最终在2011年破裂,普遍认为的原因是,阿里小贷成立之后对建行的分成一再降低。
“双方有直接的业务竞争。阿里与建行分手实际上就是因为阿里想要旗下小贷公司自己来做,况且如今阿里金融要做银行的声音蒸蒸日上。反观其它电商小贷平台和纯粹的金融平台,却能很容易地吸引到银行的合作。”上海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说。
这位人士还表示,帮助阿里金融做大之后失掉话语权也是银行的重要顾忌。据说早年支付宝和银行合作,不得不签一堆的不平等条约,现在支付宝做大了,快捷支付业务都敢克扣银行的佣金了。未来,别说阿里降低银行的提成,在利率等方面控制银行都有可能。
“阿里对银行也是很有顾忌的,它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多年积累的企业及其信用数据,这些一旦开放给了银行,银行完全可以绕过去自己放贷,双方在利益上如何分配需要好好平衡。”尹龙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