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理论中不存在,但现实中却存在的,关于亏损国企收购盈利民企的故事。
山东钢铁集团是家大国企。2008年3月,山东钢铁集团挂牌成立,由济钢集团、莱钢集团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国有产权划转合并而成,注册资本100亿元。不过,根据资料显示,山东钢铁在2009年上半年共亏损12.85亿元。
而它要收购的日照钢铁则是一家盈利能力较强的民营钢铁企业。日照钢铁于2003年3月31日开工建设,2007年生产能力1100万吨钢,实际产钢775万吨,销售收入228亿元,利润超过50亿元,2009年上半年净利润约18亿元。
看似不可能的收购却在2009年9月6日签署了正式协议,靠的是山东省政府的规划,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行政力量。
按照2008年10月山东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日照港将成为国内铁矿石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就是说,山东省产业布局规划将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精品基地。而按照国家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在短期内不可能批准山东新增年产2000万吨钢的计划,因而重组日照钢铁是山钢集团乃至山东省建设日照精品钢基地的必然途径。
刚开始,日照钢铁的领导人杜双华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态度。但是2008年下半年的钢铁寒流使日照钢铁在2008年9月亏损4亿元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原料高价位、高库存、钢铁产品价格低迷、销售疲软的恶劣局面。另外,日照钢铁2008年意图启动港口建设的计划,也因山东钢铁的港口规划存在而陷入停滞。
更重要的是,日照钢铁和许多其他民营企业一样,在建设初期大干快上,有许多违规操作的地方,也就是说日照钢铁的很多项目是“先上车再买票”。2008年11月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就称山东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钢铁发展规划,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并投产。日钢为此项目投资达78亿元,是该厂的核心产能。
于是,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妥协了。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2008年11月5日,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分别签订了重组意向书和尽职调查方案,由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
事情并没有就这样结束。之后双方开始了长达10个月的重组“拉锯战”,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杜双华在2009年1月初完成的“借壳上市”。
2008年11月12日和12月1日,杜双华两次以场外增持的方式,购入开源控股有限公司总计7亿股股份,成为开源控股当时最大的股东。就在杜双华入主开源控股一个月后,2009年1月初,开源控股发布停牌公告,称公司将公布重大收购事宜。1月16日,开源控股再次复牌时,杜双华已将日照钢铁部分资产注入到开源控股。
根据开源控股公告,开源控股将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日照型钢公司及日照钢铁公司各30%股权以及日照钢铁轧钢公司25%的权益。在收购完成后,开源控股将持有日照型钢、日照钢铁公司及日照钢铁轧钢各30%、30%及25%的股权,剩余的70%、70%及75%的股权则由杜双华旗下的京华创新集团及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持有。杜双华持有京华创新集团67.90%的权益,日照钢铁控股集团则是京华创新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
此次资产运作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在9月6日的重组协议中,山钢未能达成100%收购的愿望,最终杜双华以及其他原股东仍持有日钢33%的股份。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