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一个外界猜测已久的传闻得到证实——《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及百余名编辑记者辞职。来自《财经》杂志官方的消息称,胡舒立有意前往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出任院长。但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的财经媒体界标杆人物显然不会离开业界,多方消息显示:胡舒立团队正在筹备一份全新的财经杂志。
其它业界人物也没有闲着。《第一财经周刊》总编何力接下了《财经》杂志主编的职务,《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仲伟志辞职创办《商业地理》,而新华社正在准备推出《财经国家周刊》,它的目标是办成“中国首席财经周刊”,如此雄心壮志再加上官方通讯社的背景,让本已不平静的中国财经媒体界更加热闹。
一场新的财经媒体变局正在到来。
沸腾的开局
胡舒立与财经媒体的结姻始于1992年。当时,已经39岁的她离开工作了十年的《工人日报》,加入《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
这份始于1989年的报纸,是当时的业内翘楚,而胡舒立本人也迅速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财经记者之一。在工作中,她不仅“恶补”了经济学知识,更与众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决策者建立起了良好的人脉。
当时,一批在西方接受经济学训练的中国人回国后开始推动中国的证券市场建设。在这些人中,有后来成为胡舒立老板的王波明。这位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金融的海归和其他几个人一起,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
这个此后多次更名但仍然被人们习惯叫做“联办”的机构,深刻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实施方案,第一批国债发行和第一个投资基金,都有“联办”的影子。而对“联办”成员以及幕后更高决策者的采访,也奠定了胡舒立的财经媒体“一姐”之路。
1998年,胡舒立与“联办”掌门人王波明一拍即合,创办《财经》杂志。在这之前她办过两位数的财经媒体,但都以失败告终。而这次情况发生了变化,她开始书写一本杂志的传奇。
但就在《财经》杂志创刊后不久,世纪之交的中国恰好又迎来了新一轮财经媒体热潮。2001年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3个月后,《经济观察报》加入竞争行列;与此同时,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中国经营报》也改版成功,与其一起形成财经报纸三足鼎立的态势。
创办《经济观察报》的何力曾经是胡舒立的同事——他们都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过。离开这家报纸后,两人开创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财经媒体。
胡舒立的《财经》杂志以针对证券市场的调查性报道闻名。从创刊号的“琼民源案”开始,《财经》杂志凭借“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基金黑幕”、“谁的鲁能”等一系列直指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和证券市场漏洞的报道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胡舒立本人对形势的判断和对尺度的拿捏也传为业界佳话,她自己则这样解释这些报道:《财经》杂志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
《财经》杂志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国际化追求,这与胡舒立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她曾在1987年获得了一次去美国世界新闻研究所(World Press Institute)学习的机会,回来之后她撰写了《美国报海见闻录》一书,她在书中向同行们提问:我们当中的谁“能够身先士卒,做一些类似于美国媒体所做的事情”?
与《财经》杂志比起来,何力的《经济观察报》则显得温和许多。“理性,建设性”五个字就印在这张报纸的报头。何力曾经将自己的观点总结为“积极的中庸”。
变局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时,中国财经媒体界再次风云变幻。昔日的同事,昨日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今日的接班者。
11月15日晚,胡舒立在她的财经博客发表最后一篇文章:我已经于11月9日正式辞去《财经》主编一职,并获接受。曾经有许多遗憾,许多欣慰和兴奋,自认无愧于心……将来怎么办?我当然有初步的设想和安排,但图景并不很清楚,还要再走再想再谋。好在我们坚信这是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没有理由放弃,就是因为机会总在那里。
毫无疑问,在中国由于各种市场的发育和不断健全,给财经媒体带来了巨大的上升空间。
把日历再往前翻出半年,《理财周报》成立,6元的高定价让其在发行阶段就有赢利的可能,区别于其他媒体单纯依靠广告的模式,该报称创刊一个月,发行量即高达30万份。在几乎全民炒股的时代,民众对于证券市场、理财信息的渴求催生了大量媒体的兴起。在报摊上,K线图的出现几率堪比明星脸。
除了读者群体的扩大,新公司、新企业家越来越多,报道空间也逐渐扩大,这或许也是资深传媒人牛文文辞去《中国企业家》总编辑,创办《创业家》杂志的一个原因。
在热闹非凡的财经媒体市场中,胡舒立带领的《财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有消息称这本双周刊一年创造了超过1亿元的收入,并且因为其优秀的调查报道,被国外媒体认为是中国第一份有望跻身世界级的出版物。“它与你在中国见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前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说,“它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奇 。”
胡舒立的离开,像《财经》一直以来的领导地位变动一样,引发了一系列财媒人士变动。或许变动一直在发生,只是当这位“身材小、健谈、好斗的女教父”走上前台时,聚光灯扭转方向,照亮了她身后的一群人。
与何力一起“搭台”的还有《投资者报》的何刚,前《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靳丽萍和前《南方周末》经济部主任马克。
《商业地理》的创办,则伴随着《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仲伟志、《观察家》主编孟雷、《中国新闻周刊》执行副主编陈海等人的离职。他们打算办一份跨界刊物,从地理、探索等角度去写商业故事。
另据何力在其个人微博上透露,“《21世纪经济报道》估计也快有变化了”。
表面看起来,这是财经媒体业内的一次人事大调整。但就在人事变动的背后,暗藏着变局的可能。
无法确定的愿景
《财经》变局抢走了这一轮财经媒体变局的最大风头。在财经媒体林立的市场里,为新刊取一个名字已经愈来愈难。胡舒立的新杂志或将名为《财经新闻周刊》,像《财经》和《中国新闻周刊》的综合体,而由新华社主管的《财经国家周刊》则毫不迟疑地把其国家队的身份镶嵌到刊名之中。
在《财经国家周刊》极富吸引力的招聘广告中,称主办方已经与一家享誉海内外的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合作,组建了“望全媒体传播公司”,强力支撑刊物的出版、经营和拓展,首期投资超过5000万。
在这场变局之中,有学者观察到了一个新现象:随着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日渐增大,它的管理层反而日趋保守。胡舒立在成功打造了《财经》这本杂志之后,投入了大量精力提升财经网的内容质量和影响力,在《财经》未公开的计划中,胡舒立以布隆伯格和道。琼斯为目标,想要打造一个英文通讯社。然而这些计划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足够支持,《财经》获得的收益也没能投入到这些新业务之中,这种分歧也成为了双方分手的原因之一。在另起炉灶之后,胡舒立或将继续努力以达成这个目标。
《财经国家周刊》也不满足于只做出一本成功的杂志,在公开资料中显示他们希望发展成为“全媒体”,全面进入以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体传播载体的品牌传播新格局。这或许预示着胡舒立的新团队将会在多个领域和国家队短兵相接。
究竟谁才能在此次财经媒体变局中快速崛起,和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道成为世界瞩目的新领袖,前景已经清晰,但答案仍然面目模糊。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