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等趋势明了后才出台调控政策,最后便容易“踏空”——被迫严厉紧缩
【财新网】(特约作者 陈勇)决策层和市场在玩“猫捉老鼠”游戏。在CPI再创新高之后,加息“靴子”迟迟未落地,市场在焦灼中对货币政策渐渐有些麻木。虽然决策者可以做到出其不意,但如此政策迟缓,最终受打击的还是实体经济。
通胀之火蔓延
我们此前曾提出,现在也存在有利于通胀回落的因素:一,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周期性,这意味着短期物价上涨动能将减弱。分析本世纪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可发现,周期性上涨一般持续18-24个月,中国的本轮上涨已经历13个月;二,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成为影响通胀的长期因素,但截至今年三季度的制造业数据表明,工人实际工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也就是说,劳动力成本没有出现加速上升;三,既然“需求是以货币表达的需要”,货币已经趋势性收紧,M1增速高点出现在2010年1月,从中国的经验数据看,货币(M1)传导至物价(CPI)的滞后期为6-12个月,货币收紧的滞后影响也即将体现为物价回落。
在政策宣示上,政府控通胀的决心显而易见。10月20日加息,近期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通过行政手段打击投机行为,如果调控力度持续,我们有理由预期通胀之火将逐渐被浇灭。
问题是,雨量不够大,通胀之火仍在延续。如今只闻雷声不见雨,我们担心这种有风的气候条件下,风助火势蔓延。
CPI达年内新高时,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次性冻结资金约3500亿。联系到11月份约3200亿的新增外汇占款和超预期的信贷投放,这一政策动作显得过于“稳健”,只是对冲了11月份的货币超发问题。
加息预期未兑现,负利率进一步扩大。持续负利率是对负债的补贴,强化了“再杠杆”,对通胀形成刺激作用。能负债者,往往是那些财富占有或在资源分配中具有优势的群体,这将恶化收入分配结构。负利率进一步降低无风险收益率,导致风险偏好上升,调控虽然打击某些投机行为,但不能改变资金逐利性,理性的资产配置行为将是减少现金或存款,增加商品和资产,这是负利率刺激通胀的另一个渠道。
升值预期同样形成通胀压力。当名义汇率存在升值压力时,如果汇率被“管理”,升值压力便会通过通胀释放出来,最终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本世纪以来的历次通胀,都与升值预期强化不无相关:从2003-2004年、2006-2008年、以及2010年,都是升值预期先抬头,通胀随即上升。按照当前的升值节奏,至少到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会明显弱化,升值压力对通胀压力的传导不容忽视。
政策不确定性
通胀和升值预期在持续,而宏观政策温和且滞后,这是我们判断通胀短期内存在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短期通胀的担忧远大于中期。
11月份价格涨势趋弱的规律已被打破。因为前期涨势过猛,根据我们跟踪的农产品价格数据,预计12月份的物价涨幅将回落。2011年的春节在2月初,1月份价格涨势很可能回升。若不幸遭遇灾害性寒冷天气,CPI有可能再创新高。如此看来,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调控再次加码,可能的工具包括准备金率、汇率、利率和行政手段。
准备金率作为数量调控手段,使用灵活,决策程序相对简单,是央行最易使用的工具。因为存在其他影响货币数量的渠道,准备金率工具的选择需要以下条件:信贷投放超过了正常节奏、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处于高位;升值预期和“热钱”流入继续。当其中两个条件成立时,都有理由预期准备金率上调。
行政手段短期直接见效。自10月份起,发改委等部门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尽管目前政府像2008年初那样全面、直接管控价格,但是,若灾害性寒冷天气再次侵袭,行政调控可能加码。
利率。政府对动用利率工具可能有两大顾虑:一是2009年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中长期贷款,提高利率将增加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财务压力;二是外部经济形势仍有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政策往往对基本面呈不对称反应,决策层倾向于夸大负面因素。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基本面恶化的可能性正在减弱,增长率低于中国的印度、巴西,甚至匈牙利都已多次加息,他们的外围环境并非好于中国。
如果现在不加息,通胀和负利率如何应对?若以后加息,是否在通胀再创新高之后才行动?若通胀还会创出新高,为何现在不加息?我们认为,加息问题和通胀一样,短期可以看紧一点,中期可以放松一点。
汇率。在我们看来,动用汇率工具有较大确定性。升值压力增加通胀压力,反过来,升值对通胀也有抑制作用。升值可以避免资源进一步向对外部门集中,促进产业升级,从而优化经济结构,还可以缓解管理层的担忧:当外围不确定性增加时,升值压力也扩大,升值替代加息还可以缓解中长期借贷主体的财务压力。不过,升值不能完全替代加息,至少它不能直接解决负利率问题。
按照确定性程度,预计上述工具使用的顺序如下:准备金率、汇率、利率和行政手段。
调控宜早不宜迟
如果以投资做比方,政府算是个天生的“右侧交易者”,等趋势明了后才做操作(出台调控政策),随着趋势深入逐渐加仓(政策加码),最后便容易“踏空”。政府作为市场中的最大主力,在趋势后期出手,容易助涨助跌,加剧经济波动。因此,对于通胀,调控政策宜早不宜迟。
虽然官方利率不变,但市场利率高企,可以想象,大的市场机构都以较高利率融资,中小民营企业、城市工商户和农村经营户的融资成本将更高,这不利于扩大就业。正规金融渠道里的大部分资金,以补贴方式(负利率)配置给财富占有或在资源分配中具有优势的群体,这个群体资金状况并不紧张,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缺乏效率。
负利率进一步降低无风险收益率,导致风险偏好上升,容易滋生资产价格泡沫。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个教训。
政策滞后,调控起来就往往力度很大,因为力度不大不足以抑制趋势的自我强化。所谓过犹不及,严厉紧缩政策的不利后果,中国前期已有两次教训:1998年-2002年的长时间低迷,以及2008年底开始的经济快速下滑。虽然不利后果的出现源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但决策层偏好右侧交易,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作者为华泰联合证券宏观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博士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