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痛苦涅槃

2011-02-25 00:00:00 | 作者: 来源:华夏时报

【编者按】[标签:描述]

   外贸重地东莞年后迎来了第三拨政府调研团。
    日前,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率队赴东莞调研,并与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东莞向商务部提交了一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政策建议》。
    据了解,该《建议》一共38条,涉及了外经贸、海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允许试点城市加工贸易企业购进关键设备施行增值税台账空转、降低试点城市来料加工印刷企业转型的准入门槛、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出资、支持东莞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
    作为两个“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的东莞,初试啼声后,开始在争取先行先试政策上大展拳脚。
    “现在东莞的企业转型已经步入正轨,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蔡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期,商务部调研组分别赴广东、浙江等外贸出口重镇调研,据参与调研的外贸系统人士透露,在为应对金融危机力保增长的临时政策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长效政策之间,当下应该如何平衡取舍,是调研组最为头疼的难题。
    本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目前有关加工贸易转型的指导意见已经成文,两会后将适时推出。因金融危机而尘封一年多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将在今年重启。
东莞样本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便再次来到东莞,专题调研产业转型升级与招商引资工作。随后,商务部调研组也赶赴东莞。
    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可以说东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最重,挑战最大。去年11月16日,广东东莞与江苏苏州,被率先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首批试点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向记者表示,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50%以上,其转型升级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至关重要。
    但长期以来,加工贸易的低利润一直让企业处境尴尬。东莞德永佳纺织厂负责人在调研会上坦言:“目前,我们企业是无利润可言,原材料价格上涨1%的话,利润就下降0.82%,导致公司有单不敢接,不敢做的局面。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导致两三千万元资金的损失。”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低利润缘于为人“做嫁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举办的“展望十二五,破解发展难题”论坛上,经济学家辜胜阻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iPad的售价499美元,但是组装iPad的富士康利润只有11.2美元,利润率仅为2%,“所以我们是靠袜子、衬衣、打火机换人家的飞机。”
    数据显示,东莞的工业总产值,有86%来源于加工贸易企业。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东莞的对外依存度还高达200%左右。
    因此,一直有外贸加工样本之称的东莞转型升级,也正是整个珠三角、广东省乃至更广大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借鉴的经验。而从东莞“加工贸易升级”试点亦看出,经过5年发展,当地加工贸易转型已渐入正轨。
    据蔡康介绍,2008年以来,东莞共有16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改变了以往“大进大出”、市场单一的经营模式,抗风险能力增强,另外,加工贸易企业新增研发机构304个,新增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184家。 
    目前,东莞设立了10亿元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拓展内销和培育品牌,十二五期间,东莞还安排100亿元继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现在东莞的企业转型已经步入正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蔡康说。 
政策先行先试
    肩负双重使命的东莞,开始争取转型政策上的先行先试。
   据了解,借此次商务部前来调研的机会,东莞一口气向国家提出了38条政策建议。这38条政策建议汇集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政策建议》之内。这也是试点城市首次提交相关政策诉求。
    记者翻阅《建议》文本看到,不少建议来自企业存在的实际需求。比如企业希望允许试点城市加工贸易企业购进关键设备施行增值税台账空转,希望人民币升值是个渐进过程,希望可以降低试点城市来料加工印刷企业转型的准入门槛,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出资等。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企业进口或国内购买设备均先征收17%增值税,再由企业取得进项税进行抵扣。
    东莞华科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品程在调研会上表示,去年在增值税上缴纳2300万人民币,而退税要花半年时间才能退回来,因此他希望“一开始就不要缴纳”,或者允许试点城市加工贸易企业购进关键设备实行增值税台账空转,免除企业购进设备的资金积压,这样可以调动加工贸易企业购进设备的积极性。
    对于东莞提出的这些建议,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表示将好好研究。
政策求长求稳
    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之际,加工贸易转型亦顺理成章。决心已下,但路却要走稳。
    这两年,一些地方尝试“腾笼换鸟”,希望赶走低附加值和高污染的加工贸易。但由于操之过急,一些本可逐步升级或迁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无法短期内完成调整或迁移,纷纷倒闭,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亦带来大量产业工人失业。虽然加工贸易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仍超过12万家,解决就业约4000万人。
    据介绍,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向东在商务部内部会议上曾激动地说:要给加工贸易喊冤,现在说贴牌生产,说得一塌糊涂,不要以为贴牌不可靠,75%都是国内的零配件,25%是国内增值。加工贸易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不要轻视,政策要稳定。
    这与商务部的态度不谋而合。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近日在对外经贸大学的研讨会上说,加工贸易现阶段仍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不可逾越”。从“制造”到“创造”,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储备和积累,才可能实现。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并不一定要遵循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不同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
    也就是说,中国不能简单地抛弃加工贸易,“调整重心应放在升级上,而非产业转移或者国际转移上。”他认为,加工贸易转变应由被分工变成主动参与分工,从参与别人的产业链到争取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工业体系。
    本报记者了解到,酝酿已久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两会后将尽快出台。《意见》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稳步推动向中西部转移,鼓励增量向特殊监管区域集中。与此同时,“两高一资”项目也将得到更严厉的控制。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