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歧视外地人的“京十五条”,使户籍这一身份制度失去了基本的说服力
【财新网】(见习记者 黄湘)京版房屋限购令(下称“京十五条”)出台十天来,引发的震荡和争论仍在发酵。
这一政策最为人诟病之处,是它将限购与户籍挂钩,外地人要在京购房,前提是必须缴纳5年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但是,北京居民则不受此约束。只要你有北京户口,无须缴纳社保或个税,就可购买第二套房。
不可否认,大多数外地人之所以想在北京购房,是因为这座首善之区能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服务。而“京十五条”的前提似乎就是:你想持久地享用这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吗?好,你要用缴纳社保或个税来换。
“京十五条”的逻辑非常简单:凡是非北京户籍居民家庭,要享受北京市提供的公共服务,就必须缴纳五年以上的社保或个税。这实际上是在公共服务和社保缴费、纳税之间建立了明确的对价关系。
然而,对价关系总是相互的。“京十五条”的“正面意义”在于,它让无数非北京户籍居民一瞬间看清了:在缴纳社保或个税前,我只是一个生活在“前公民”状态的自然人。经由缴纳社保或个税,我才成为一个有权享用公共服务的公民。
但是,一旦成为一个公民,我就有权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付费和监管问责。我作为“公民”的存在依据,不是来自国家权力所赋予的户籍之类的身份,而是来自个人和政府的基本契约——“我缴故我在”。
于是,当“京十五条”试图以户籍这一基本上是与生俱来的身份,作为政府是否提供公共服务的依据之时,它也使这一身份制度失去了基本的说服力。
任何一种与生俱来的身份制度,之所以还能被人郑重对待,就是因为它在造成了某些不公平之余,总还有些温情脉脉的成分,总还能提供一些依靠或指望。一旦一个人知道自己无法凭借身份获得任何东西,而只能凭借契约才能得到他的基本权利,那么,身份制度对他来说就只是一种彻底的歧视,只是他渴望挣脱的枷锁。
诗人艾略特(T.S.Eliot)早就说过:“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砰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