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轮核心通胀将比2007年-2008年的上一轮通胀周期更为严峻
【财新网】(专栏作家 沈建光)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2月购进价格指数重返70%以上,显示了较大的通胀压力。笔者认为,由于当前旺盛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价格,以及劳动力和资源产品价格面临的上涨趋势,本轮核心通胀将比上一轮通胀周期(2007年-2008年)更为严峻。
2月CPI可能略有回落,但主要受翘尾因素和春节因素影响,不一定反映通胀情况有所缓解。相反,随着翘尾因素回升,国际粮油价格走高,国内民工荒带动工资上涨,未来几个月,通胀压力会加大,预计3月份CPI可能位于5.5%-6%。预计3月法定准备金率还将上调,上半年加息两次,下一次可能在4月。
警惕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化
“结构性”通胀的提法值得商榷。回顾2007年-2008年那轮通胀,就是由猪肉价格上涨引起的,而后不久便转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那时,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PMI购进指数接连上涨,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如今,通过物价的各项指标对比可以发现,“非结构性”的压力已经增大,几个方面的相似之处,应引起更高的警惕。
食品价格同为通胀“助推手”。2008年猪肉价格比2007年初最高上涨50%,此后,其他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如今,食品价格上涨仍“始作俑者”。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0.3%,为CPI涨幅贡献了64.1%,已经成为本轮通胀的最大助推手。
非食品价格上涨13年来最快。近几个月,非食品价格一改以往稳定态势,同比逐月上涨。1月份,非食品价格上涨2.6%,是近13年以来的新高。此轮非食品价格上涨并非短期现象,而是趋势性上涨的体现。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趋势,表明需求增长的相对速度可能快于供给方面,可能带来持续性的通胀压力。
居住价格上涨成为通胀“新助手”。居住价格上涨是这此通胀上行的第二推手,今年CPI中居住类比重上调4.22个百分点,其对CPI上涨的推动压力不容小视。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产品调价或将继续增加居民居住类成本支出,加大居住价格上涨压力。另外,房地产调控措施严厉,致使部分居民由买转租,租金价格一路走高。预计短期内这种情况未必会有所缓解。
PPI上涨再添隐忧。上轮通胀周期中,PPI同样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最高时曾经达到过10%。如今,1月PPI水平已经达到6.6%,各类别增幅不断提高。笔者认为,尽管工业品传导至消费品领域需要一段时间,但不断走高的PPI为“不轻松”的通胀局势再添新忧。
PMI购进价格指数高启。上一轮通胀周期中,购进价格指数增幅较大,最高时曾达到75%。去年11月份,PMI购进价格曾高达73.5%,接近2008年的最高水平。近两月,PMI购进价格在经历了12月短暂回落后,不降反升,继续加大了担忧情绪。PMI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一方面显示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预示着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影响未来经济走势。
警惕全面通胀的开始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尽管两轮物价上涨有相似之处,但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似乎更为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供给角度来讲,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劳动工资的上涨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传统状态,而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笔者通过国际经验比较,发现日本和韩国在经过“刘易斯拐点”后,均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高通胀和高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二是国内流动性过剩。如今国内流动性远远超过2007年-2008年,更令人担忧。目前M2占GDP比重已经接近20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以来,中国的M2与名义GDP之差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新增贷款接近8万亿元,超过年初既定目标。笔者认为,尽管货币供应量到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影响通胀预期。
三是资产泡沫不逊于当年。虽然当前A股指数低于2007年,但这主要受大盘股拖累,实际上中小盘股整体已经涨幅较大。另外,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更为严重。虽然政府已经出台措施抑制投机投资,但房价较高的局面尚未有效缓解。较高的资产泡沫和严厉的打压措施,让游资转向它处,更多的炒作行为冲击物价稳定。
四是资源价格面临上调压力。目前,以煤电油气等为代表的资源产品价格正进入集中上涨期,在内外因素的重叠压力下,长期通胀压力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2月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350元;低电价时代即将结束。中电联建议,同步上调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3分/度,弥补煤电联动滞后的价差缺口,缓解煤电企业生产经营的燃眉之急。笔者认为,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仍然较大。
高通胀下的政策选择
当通胀已成为长期存在的压力时,政府防通胀任务也将变得更加艰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笔者认为,短期内“紧货币、宽财政”可以保证经济增长不过度下滑,防止通胀过快上行,从长期来看,由于“刘易斯拐点”已经形成,货币增发也非一朝一夕,货币政策面临长期紧缩压力。
加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积聚的通胀风险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重视,货币政策紧缩的效果也在显现。例如,春节假期刚过,央行便再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法定准备金率在危机后第八次上调;2月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粮食生产,强调抓好抗旱工作,以稳定通胀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些都显现了政府抗通胀的决心,因此,不应低估遏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力度。
笔者认为众多政策中,加息对抗通胀效果最为明显。历史证明,负利率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上轮通胀负利率持续20个月,为15年来最长),当前的负利率已经持续了一年之久,及时加息能够缓解负利率,稳定通胀预期。
避免货币收紧过快带来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无论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加息,都会使企业资金周转紧张,造成利润率下降。2007年-2008年六次加息后,企业利润率下降明显。为了减缓加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央行尽量选择非对称加息。
通胀失控才是引发股市动荡的主要原因。虽然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会引起投资者恐慌,但通胀失控才是引发股市动荡的主要原因。流动性过剩和“热钱”的冲击会使股市在加息的周期中震荡,一次加息对股市的冲击不会太大,几次加息后通胀预期仍然高涨才会对股市造成打压。
国际经验表明“刘易斯拐点”过后,货币面临收紧压力。笔者对比日本、韩国的情况,发现两个国家在经过“刘易斯拐点”后,都存在较长时间的货币收紧的阶段。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迅速,而通胀压力使得日本政府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保持灵活性,采取偏紧的政策,以防止“刘易斯拐点”后,较大的通胀压力。■
作者为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