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形势下,用社会融资规模和M2两个指标对物价调控非常适宜
【财新网】(记者 霍侃)研究筹备数个月后,央行今天(4月14日)首次公布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社会融资规模季度数据刚开始试公布,回答其到底是中间目标还是中间变量,还有点为时过早。
央行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4.19万亿元。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4.27万亿元。
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新闻通气会上称,首先,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分析指标,“一定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这个都做不到,提出新的概念就意义不大。”其次,社会融资规模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指标。
此外,有观点认为,社会融资规模是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或者中间目标。盛松成表示,这两者相互有关系,但也有区别,“根本的就是一条,是否涉及到调控”,监测分析指标完全不涉及调控,中间目标就涉及到调控,而中间变量则“稍微缓和一些”。
目前,一般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人民币贷款规模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央行今后将定期(季度后次月15日之前)公布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待条件成熟时,也考虑试公布月度社会融资规模。
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产生历程看,央行从1994年三季度开始试公布季度数据,刚开始是作为监测指标,两年后,1996年后才正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
目前,提出用社会融资规模来替代人民币贷款,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或者中间变量,“有其合理性。”盛松成指出,因为随着金融总量的扩展,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创新,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准确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达不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对物价的控制。
盛松成指出,近十年的月度数据分析证实,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社会融资规模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四个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好于人民币贷款;同时,利率和基础货币两个调控工具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关联度,也好于与贷款的关联度。
“在当前的形势下,用社会融资规模和M2两个指标,是非常适宜的,尤其是对物价的调控。”盛松成指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M2的预期目标是16%,但对于社会融资规模,只是提出要合理,并没有说多少合理,“这个提法是相当准确的。”盛松成说。
社会融资总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此前,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口径较多受到质疑的是,为什么国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汇占款没有纳入其中。
盛松成解释,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是,一定时期内,国内实体经济从国内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外汇占款和FDI是国外资金流入,从定义看目前不能纳入,而且,这两者的规模不是短期内货币政策能够直接调控的,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有关。
国债没有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国债大部分用来弥补财政赤字以及其他用途,只有一部分是直接进入实体经济的;另外,国债的发行兑付,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国债不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融资规模的口径也可能修正。”盛松成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