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林晓 张智 北京报道
通胀之剑继续高悬,比通胀更可怕的滞胀会不会来临?
“通胀形势超出预期,而且由于物价上涨具有一定的惯性,如果控制不当,七八月份CPI同比上涨有可能超过6%。”4月15日,当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CPI同比上涨5.4%,创32个月新高后,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金融中心主任张海鱼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分析称。
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GDP数据显示,上涨9.7%,似乎经济增长尚不足虑。但仔细分析GDP构成,一季度的外贸是逆差,而且社会零售总额也在下降,只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对此,市场仍然担忧中国经济下一步可能面临滞胀局面。
尽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明确表态“当前经济不存在滞胀”,但从近期中央高层奔赴各地密集调研,严阵以待来看,担心滞胀也并非杞人忧天。
一边是抑制通胀迫在眉睫,一边又担心经济增速下滑。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表述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之前的从紧,是否意味着调控政策又将临变?
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多个分会场还特别新加了议题,从全球角度来分析通胀。
高层调研路线图
温家宝问邱国祥:你是船老大?过去是从小船开始,然后开大船,船最大运多少?
邱国祥答:150吨。
温家宝很是感慨:舟山是个好地方,可以搞物流、旅游、航运。
这是4月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舟山考察时和当地渔民邱国祥的一段对话,温家宝在考察期间听取了舟山市负责人介绍海岸开发和港口布局情况,随后他又来到当地的小康渔村樟州村。温家宝登上渔民的打渔船查看安全情况,来到村委会和村卫生室看望慰问工作人员。
事实上,从4月上旬,中央高层领导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密集调研。4月8日至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重庆调研。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深入安徽阜阳市、合肥市的农村、企业、社区、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调研。4月8日到9日,李克强在吉林省调研。4月8日至10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湖南调研。
又到摸底经济时,又到政策选择时。
分析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前夕,中央高层纷纷“出去”显然另有深意。而从选择调研的路线来看,多是经济发达区域和企业活跃集中地。其中,温家宝调研地点首选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宁波市,考察了包括申州集团在内的海洋科技、装备制造、纺织出口企业和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
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刚刚考察过的浙江宁波申州集团节能环保部部长王祖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基本的材料,棉花、纽扣拉链到器械,包括开关等小零件,价格全线上涨。仅器械就涨了20%-30%。”原材料价格上涨严重摊薄了这家以代工为主的纺织出口企业利润。
温家宝在浙江调研期间,召开了沪苏浙三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他强调,今年要做到管理好通胀预期和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两项目标,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
此次会议上温家宝指出,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对于当前的货币政策则要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一番实地摸底后,4月13日,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下一步调控措施。温家宝指出,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
滞胀来临?
听话听音。
尽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高于市场预期;国家统计局也在第一时间明确否认了目前存在滞胀的猜测,但这依然没有打消市场担心下半年经济进入滞胀的可能。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增长平稳,但不平稳的因素在增多;物价可控,但不可控的因素在增加;不存在滞胀,但滞胀的风险在上升。
首先是此轮物价上涨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东方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吴泽智分析称,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的通货膨胀根本就不是结构性通胀,而是全面性的通胀;其中只有交通和通信下降0.1%,这是由于年初以来政府实行了汽车消费控制政策,而其他因素包括食品和非食品因素均在上涨,尤其是食品上涨11%,表明流动性过剩和输入性通胀压力很明显。而住房上涨6%,则是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而保障房建设的效果尚未彰显。
此前有机构认为,CPI今年6月份有可能见顶,因为去年同期的基数比较高。
“虽然美国通胀压力已经有所显现,但是美国目前就业状况依然不乐观,美国很难很快加息,这让市场人士很难看到下半年通胀的顶点在哪里。”吴泽智说,现在大家观点有变化,主要是因为下半年新涨价因素难于预测,首先是输入性通胀很难减轻,因为美国经济形势目前还难以琢磨,欧盟虽然加息,但对物价具有推动作用,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用美元来计价的。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金融中心主任张海鱼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节能减排等方面压力很大,政府投资增长已经没有太多空间,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就成为我国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他们可能将因为控制物价的政策而成为牺牲品。
所以,张海鱼担忧的也是下一步可能要面临的滞胀。他详细解析了一季度GDP上涨了9.7%的数据:在GDP构成的三驾马车中,外贸方面,一季度已经是负增长;消费方面来看,全社会零售总额也是下降的,所以此次GDP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仍然增长高达25%,也就是说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政府投资拉动的,并且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依然非常快,这也进一步推升了GDP增速,而这在调控下又很难持续。
两难,又是两难。
要控制物价,则打击民间投资,损害中小企业。政策再从紧,江浙的外贸企业还会继续受伤,甚至死掉一大批。张海鱼称:“在中央控制流动性的政策如此明确的形势之下,3月份新增信贷比原来预期竟然多了1700多亿元,这为下一步的物价上涨埋下了沉重的隐患,这表明中国宏观调控体制是不正常的、简单的,有时候甚至是无效的。”
从紧政策或有变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政策从紧时再说稳健,意味着将有所放松,至少要放缓从紧步伐,反之亦然。这一次会是这样吗?
对于下一步政府如何控制物价上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依然有争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本报记者称,他更倾向于进一步动用行政手段:“因为此轮通胀形势很严峻,行政手段制止其进一步恶化,能够短期见效,发改委和工商联近期约谈协会的形式就很有效果。”
对于行政性的调控措施,张海鱼则并不看好,这种手段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扭曲了价格信号,其损失比收益更大。
吴泽智认为,由于政府要治理高通胀,下一步肯定收紧货币,最快的肯定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外汇占款增加依然很快,导致目前市场的流动性也很宽裕,银行间市场上的隔夜回购利率已连续下行至1.75%以下。”
按照此轮央行政策的节奏,央行一般是一个月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两个月调一次利率,但是利率刚刚调整,估计下次上调利率不会很快,但是上调利率的可能性很大。
“通胀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在今年1月份,由于流动性和政策不明朗,通胀预期达到最高,现在处于高增长、高通胀的状态。”申银万国证券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因为前期已经用加息来作为预调控,因此本月加息可能性不大,应该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6、7月前会有一次加息。而在财政政策方面,他认为应该会继续维持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通过资源税等手段调整结构。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在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似乎并不悲观,他表示,CPI与经济增速相比可以承受。在戴相龙看来,中国反通胀措施已经很多了,并且已经开始见效,以后CPI会缓慢下降。
“面对通胀不仅只是加息,还要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海南接受采访时称。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撰文告诫:宏观调控要避免“过度反应”。这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的表述异曲同工。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