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真正的“亚洲声音”

2011-04-15 00:00:00 | 作者: 李爱明来源:华夏时报

【编者按】[标签:描述]

■李爱明

   “从发出声音到引领未来”,这是接替龙永图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对博鳌论坛的期望。
    弹指一挥间,博鳌论坛10年。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海南小镇,见证了目前讨论亚洲问题的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话语平台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小镇本身的变化轨迹,也隐隐显现一个大国和平崛起的背影。作为和达沃斯夏季论坛一样永久落户中国的重要话语平台,博鳌对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这个偏远的小渔村在中国地图中的分量。
    可以说,博鳌论坛的成功,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偶然性在于,这样一个民间性、开放性的话语平台,离不开“博鳌之父”、商人蒋晓松的灵光乍现,更离不开霍克、细川护熙、拉莫斯等一干前亚洲政要的鼎力推动;必然性在于,过去的10年,是全球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10年,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经济日益为世界所瞩目,亚洲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没有博鳌,也会有另一个论坛来承担发出“亚洲声音”的功能。
    但是,我们在欣喜博鳌“天降大任”过去10年茁壮成长的同时,还要探讨博鳌论坛的未来——10年后,它能和达沃斯论坛一样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晴雨表”吗?它能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政界、商界、学界人士参与讨论的不二之选吗?它能成为真正发出“亚洲声音”的最重要的平台吗?
    至少在当下,博鳌还很难作出这种自信的回答。
    首先,从定位上来讲,博鳌论坛尚缺乏一个非常清晰、准确的对外印象。一说起达沃斯冬季论坛,人们马上就能想到这个每年初全球政界、商界、学界在冰天雪地的瑞士小镇的大聚会,扮演着“世界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但是,提到博鳌论坛“做什么”,对于经济界人士来说,尚难立刻有一个清晰的回答,更遑论普通老百姓对其有多大的认知了。
    有识者认为,对于博鳌论坛的功能,举办者似乎还在摇摆中游移不定:到底是要把博鳌打造成为中国国际领导力提升的新标志,还是使博鳌成为推进亚洲一体化的主要引擎?前者意味着以我为主、展示自我,后者则意味着以推动形成“亚洲共识”和“包容性发展”为主。这种诉求的不够清晰也决定了论坛思路的含糊。
    虽然博鳌论坛创立之初就“立足亚洲、面向世界”,定位为一个非政府的民间讨论平台,但是和同是民间的达沃斯相比,博鳌无论参与人士的广泛性还是思想交锋的穿透性,都难以媲美。论坛也暂时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刻意推动,每年有一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并作主旨演讲就是例证。
    其次,从参会者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来看,博鳌论坛还处于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主,尚难全面代表亚洲的阶段。周文重也承认,“目前论坛理事多来自东亚、东南亚、东北亚国家,相对而言南亚、中亚、西亚还比较少,希望更多的亚洲企业家加入,使得参加的地区更加均衡。”
    虽然借着金砖五国峰会的光,数位国家元首参加了今年的博鳌论坛,帮其提升了人气,但来自中亚、西亚和南亚的稀少代表,依然说明博鳌论坛要试图成为真正发出具有全面代表性的“亚洲声音”,形成“亚洲共识”,乃至推动“东亚一体化”、“亚洲共同体”,还任重道远。
    与欧洲或北美相比,亚洲各国由于历史或者政治体制、文化冲突等方面的原因,各国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也还没有为亚洲一体化真正做好准备。但正如有识者所言,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各国之间的日益相互依存,已经把更深度的亚洲融合,以及民众对某种“亚洲身份”的认同提上了日程。
    这对博鳌论坛来说是时不我待的机会。未来10年博鳌论坛如果要获得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也许应强化自身的亚洲定位,设定有足够影响力的话题,吸引全亚洲的代表参会。
    惟有如此,博鳌论坛才能尽早与达沃斯论坛并驾齐驱,而且能代表亚洲,发出真正的“亚洲声音”。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