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的车市,以及后几年的车市,真的会这么好么?
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车市的狂飙突进,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一家汽车企业敢于对中国市场说放弃。虽然每年4月在中国京沪两地轮流主办的国际车展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笔者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句,今年的上海车展盛况空前。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容量首次被车展用足,很多主流车企的展馆排到了E7,而以往E5就已经是零部件展商的舞台了。如果你是一个强势媒体的汽车条线负责人,那么今年的上海车展会让你疲于奔命,在7天的展会期间,你可能收到超过100封活动邀请函。
2011年的车市,以及后几年的车市,真的会这么好么?
记得前任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在去年年底广州车展的时候说,中国车市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但是同时面对宏观环境向着不利于新车销售市场发展的风险。也就是说,车市面临着刚性需求的利好和宏观环境的利空之间的对决。笔者以为,虽然中期来看,由二三线市场井喷带动的市场需求会让新车销售市场总体呈现增长,但是短期来看,宏观环境的变化会给中国车市带来些许寒意。
事实上今年1季度的销量数据已经有些春寒料峭的意思了。除了1月份销售数字,因为厂商压了大量去年的销量到1月消化,以缓解今年的任务压力,显得漂亮得过分之外,2月份和3月份的数字都让业内人士担忧。2月份不少企业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首度出现了同比下降,更为悲摧的是,在传统的跑量的3月,仍然有不少企业销量持平或低于去年的同期数字。而从4月开始,到7月,就进入了中国车市的传统淡季。一场可以预期的惨烈的价格战或许难以避免。
宏观环境在今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首先,产业振兴政策的釜底抽薪。笔者在与中国相关政府人员聊天的时候,得到的信息是,与2009年初急切需要大资金、大营业额产业提振市场以抗拒金融危机风险相比,如今在通胀压力较大的今天,继续扶植汽车产业的余地已经不大。政策的利好面转向能容纳更多就业、而投入相对不大的第三产业。如果我们承认,在过去的两年中,政策带动了车市的过度发展的话,那么在政策抽离之后,车市就难免会有需要挤掉的泡沫。业内普遍认为,至少在一二线城市中,前两年汽车消费有比较明显的透支,如今,还贷的日子似乎要到了。
其次,城市资源的过度挤占导致各地纷纷限购。去年12月23日,北京一个晚上卖掉了将近20万台车。笔者没有查过相关资料,但是直观地说,估计这会是一个城市在一天之内永远的销售记录了。而到今年1月,几乎所有汽车商家都放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年假,春节之后,有些继续营业,有些没再开过。在北京限购之后,上海、广州相继出台了一些限制购车的政策,但是力度没有北京那么大。而据笔者了解,至少有十几个主要中国城市都已经酝酿好了治堵政策,等待时机实施。从客观上说,杭州、天津、西安,乃至无锡、苏州等二线城市的交通状况并不比“首堵”逊色。进一步说,二三线乃至四五线城市的汽车消费能力固然蓄势待发,但是这些地方在公共资源方面真的做好迎接车市井喷的准备了么?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在许多城乡结合部的公路要远比市区公路更堵。而以单一市中心规划的中小城市,一旦车辆快速增长,交通压力可想而知。限制购车,或许不会是过眼云烟。
再次,在难以预知尽头的通胀压力下,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正在迅速提升,仅从开车成本来说,油价从去年的6.68元涨到如今的7.78元用了不到8个月时间,行业和大众的心理预期今年油价可能会接近10元。仅用油成本就将增加三分之一。而不断高企的停车费更是让上班开车的人心惊肉跳。记得5年前,有人说起上海浦东陆家嘴某著名物业停车月卡1500元每月的时候觉得高的离谱,而如今北京上班族一天如果加班工作超过13小时,守规矩停车还不如被贴罚单便宜。而用车之外,其他几乎所有生活成本都在过去的一年里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并且仍然充满了继续上涨的可能。这对于汽车消费最大的跑量群体中等收入阶层影响很大。至少笔者许多北京的朋友已经放弃开车,而只要公共交通真的能做到便民舒适,更多人会选择地铁。还是回来说说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汽车消费与北上广十年前的汽车消费相似,有实用之外的更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小城市,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或许是自行车。因为多数上班族每日出行距离在5到10公里以内。或许经济上的宽裕会激发他们成为有车一族的享乐主义,不过或许这个市场对于生活成本的提升更为敏感。
最后,不得不说日本311大地震,这个事件对于今年车市的后续影响会有多少,目前难以预料。因为核泄露事态至今难以看到平复的日子。热衷使用本土零部件的日系企业受影响当然最大,其中以在震区厂区最多的日产最为麻烦。据称东风日产现在已经处于大幅减产的状态,而库存已经动用较多。此外,丰田等企业也会在4、5月遭遇短期停产。同时全球化的采购系统,使得日本对于一些欧美企业也有影响,上海通用也有在近期短暂停产的可能,而北美的通用汽车受影响则更大。如果事态发展最终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停产较长时间,那么对车市自然影响较大。不过在1季度市场疲态的背景下,短暂停产或许也能成为调整市场供求的一个机会,反而成为好事。福兮祸兮,只能走着瞧了。
回过头来说说企业老总们念念不忘的刚性需求。没错,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计算刚性需求,那么或许中国市场够汽车产业吃上30年到50年。但是,不能想象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比肩欧美的话,中国的能源需求、交通状况、环境状况会是个什么样子?即便从微观角度来说,是有几个合资企业开始在中国车企盘踞的中小城市市场发力布点,但是从整体汽车行业而言,多数企业的三四线攻略还没有展开,产品、网点还没有跟进,这个市场的真正井喷或许要在4、5年左右的时间。此外,从2010年开始,车市出现两极分化,即以前的中国车市基本上的你涨我涨大家涨,而现在则出现了你快我慢,你涨我跌的苗头,这种苗头在今年二三月份变得尤为明显。如今,强势如大众、通用、日产等企业,在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已经领先,而强势进军更广阔的二三线城市的也以这些企业为代表,中国车市出现了品牌忠诚度初创时期的特点,后续发展可能出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中国车企和部分运营难称努力的合资品牌恐怕要迎来艰难的日子。
笔者并不认为在2009年初难称合理的产业振兴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至今的车市,暂时放慢脚步歇一歇是件坏事。保有量的提高,使得售后环节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需要车企有精力来补充;满负荷运转了三年的产能也需要一些调整;被两年牛市整的过于好看的财报,也需要在一个缓冲期来消化;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特别是中国本土品牌企业需要在一个相对理性的市场环境中,判断自己的走向和坚持。
但是,类似于资本市场的追涨杀跌的消费习惯,使得中国车市本身难以呈现出理性的状态。事实上,在2009年和2010年,即使有国家的节能补贴政策,在厂家不让利的情况下,选择买车也谈不上便宜。而回看2004年、2008年两个熊市,即使价格再优惠,也难招徕客户上门。所以,在展望二三线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时,在享受上海4月的暖阳时,企业或许也要预先准备冬衣,以熬过短期的阵痛,或许这个冬季最早今夏就会到来。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