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对地方融资平台潜在坏账过于担忧

2011-04-21 17:15:00 | 作者: 记者 徐斌来源:《财经网》

【编者按】中国银行业是以政府信用为抵押的高度管制下的行业,其暴利和坏账,都不可以市场逻辑推理,因此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可能坏账,没有必要太过悲观

  【财经网专稿】记者 徐斌 包括惠誉在内的市场人士,在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评估的时候,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银行业是高度管制下的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背后有政府信用做抵押。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市场人士,很难理解其高成长性与暴利的根源,也不明白其不良资产的性质几何,因此会对中国地方融资平台潜在坏账过于危言耸听。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的在华首席银行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坚持一个观点:2008年之后,中国为刺激经济而增发的大量贷款主要流入地方融资项目及地产业,这部分银行资产可能恶化。4月14日,惠誉将中国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展望由稳定调低至负面,并认为危机可能于3年内爆发。惠誉已不止一次拉响红色警报。去年9月,朱夏莲在一份题为《中国银行业:2009年信贷扩容造成了多大伤害?》(Chinese banks: how much damage was done by the 2009 credit boom?)的宣讲报告中答道,中资银行的信用风险敞口自2008年底显著增长,其资产质量恶化几乎已成定局,问题只是何时、达到何种程度,以及是否将掀起一场危机。此前,2010年6月,惠誉还将中国银行业的“宏观审慎风险指数”从1 调升至3,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较高。这一预警体系曾成功“预言”爱尔兰以及冰岛的债务危机。

  不过,3-4月间,陆续公布的多家上市银行2010年报并不支持惠誉的论调。报告显示,工、农、中、建、交等银行基本延续近十年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势头。4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承诺,将于三年内基本解决政府融资平台相关贷款的问题。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无论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都忘记了一点,那就是这是一个政府严厉管制的行业。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上市,但它们仍然不是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运作的企业,实际上仍是受着政府牢牢控制的组织。这对于银行业而言,好处具体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储蓄资金构成中国银行业资金来源的90%左右,高于欧美日本任何一个国家,目前美国银行也不过56%,英国不过60%。这是因为中国资本项目管制重重,居民企业海外投资渠道不通,储蓄资金只能憋在银行体系里面。

  其次是利率管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惊人暴利。中国银行业利润80%~90%来自利差,由于严厉的利率管制,中国坐享2.5%~3%左右的高利差,而欧美银行业的利差一般都低于2%。2010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近48万亿,额外的1%的利差,就意味着4800亿超额利润。

  再次由于商业银行垄断地位,中国银行业面对消费者的收费,几乎完全是霸王模式。高收费成就了近年来中国银行业靓丽增长。

  最后,中国政府是中国银行业的控股大股东,那么银行业的核心资本,实际上是中国财政收入和非金融业国企资产以及收入。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3%,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这还不算中国央行掌控的3万亿美元的外储,因为理论上说,外储对外是债权,对内是债务,目前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上高达4万亿以上央行票据,其实是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性质。

  而2008年底开始的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潜在坏账损失,是“讲政治”必然代价。因为既然高额利润是政府管制权利所赐予,那么刺激经济时,银行业也不能袖手旁观。截止2010年底,银行信贷卷入积极财政的资金总额,市场估计是10万亿上下,其中很多都是没有抵押的地方政府信贷资金。这些其中未来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实际大多数未来是由中央财政买单,另一部分将由资产证券化平台消化掉,更有可能的一种处理方式,是地方政府合法发债融资。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会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地方融资平台坏账风险,不仅很小,而且不可能构成毁灭性的冲击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作者:【财经网专稿】记者 徐斌 】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