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认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不断变革,既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深刻影响
【《财经》综合报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不久前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11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发表演讲认为,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不断变革,既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深刻影响。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内在动力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工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苏波说,从国际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可能发生新变化。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市场需求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加上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也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正孕育着新突破。当前,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加紧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A R R A )提出了电动汽车、新能源和生物、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部分新兴战略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突破,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全球化生产方式主导着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发展模式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国际分工体系的角逐中,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控制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与布局,将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外转移,牢牢掌控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客观上也为我国开放利用全球创新和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据测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推动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拉动居民消费总需求增长1.2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政策取向将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价格持续上升,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转型升级的约束也在逐渐增多。
二是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仍将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日益深度融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影响工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尚需较长过程。
三是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于强化。我国工业粗放式发展、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G D P占世界的比重还不到10%,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大约占世界的一半,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原油(112.75,0.46,0.41%)、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我国能源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对能源资源消费过快增长形成了明显约束。
苏波认为,总体上看,我国工业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已难以持续,已进入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如果行动迟缓,不仅环境资源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而且会错失我国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也会延误我国建设工业强国的进程。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