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频发 倒逼水资源从严管理

2011-04-27 00:12:28 | 作者: 孙春芳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以前黑龙江一有自然灾害,都是水灾,现在倒好,年年都是旱灾了。”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工程中心原主任刘忠堂告诉记者。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承担着北粮南调的重任,黑龙江农委副主任韩桂清称,黑龙江出产的粮食,大约有七八成要运到关外,商品化率极高。

然而,东北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是很明显的。一是东涝西旱,蓄引提工程明显不足,农田灌排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局部地区开垦面积较大,水稻产区地下水灌溉比例高,湿地退化萎缩。二是大部分地区耕作方式粗放。三是土壤板结,犁底层浅,耕地质量下降。

中科院东北所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黑龙江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如不在流域灌溉区之内,基本都靠打井灌溉,而这在10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这些靠天、靠井吃饭的水稻种植区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东北传统的旱地作物如大豆、玉米等因为产量和价格过低,都逐渐地被水稻这种高产高耗水作物所替代。

“农民愿意种水稻,因为产量高,价格也高,国家也愿意,同样一亩地,种水稻比种大豆产量高出一大截。粮食产量一下就上去了。”刘忠堂称。

这种“旱改水”的做法,农民、政府皆大欢喜。而最不“欢喜”的则是日益稀缺的水资源和愈加低劣的土壤质量,然而,它们只能默默地承受。

粮食生产日益受极端气候和旱涝灾害的困扰,东北地区不是个案。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极端气候应对战略高级圆桌会议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描述了一幅图景:“近20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频率日高,强度日大。区域性干旱加剧,成灾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多年中有8年发生干旱。”而另一方面,强降水日益增多,特别是近5年来,频繁发生了超历史气象记录的极端天气事件。

而干旱、洪涝、高温、冰冻等极端气候频发也导致农产品产量剧烈波动。

针对这些问题,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未来要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260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330万公顷。同时要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强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而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陈雷表示,要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抓紧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