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毙拉登之后

2011-05-04 00:43:10 | 作者: 熊敏 李关云 周马丽 罗琦梅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拉登之死是个里程碑,但并不是代表这种负面影响的结束。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他所宣扬的理念和仇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解读方式。”

核心提示:“拉登之死是一个里程碑,但并不是代表这种负面影响的结束。因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拉登所宣扬的理念和仇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解读方式。”

专题组文
·美国的新伊斯兰世界 拉登已死,阿拉伯之春正蔓延
·中东动荡与拉登之死意外相遇
·拉登虽死,冲突未休
·警惕拉登式利空:欢愉之后是厌恶

当地时间5月1日晚,纽约退休警察尼古拉斯·皮尔洛(Nicholas Pierro)正兴致勃勃的看着电视剧。突然电视画面开始插播最新新闻。皮尔洛抱怨说,又有什么无聊的新闻了。

结果当看到电视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登已经确认被击毙时,皮尔洛马上叫上他的家人,从纽约皇后区开车到了9·11袭击的双子塔遗址。“这个消息太令人振奋了。”

当晚11点30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基地组织头号领导人本·拉登当天在巴基斯坦境内被美军击毙。

本·拉登,这名美国情报部门认定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主谋、基地组织领袖、美国联邦调查局一号通缉犯,在他54岁时葬身美军枪口之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日发表讲话说:“本·拉登被击毙是全球反恐努力的转折点。”

“他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让美国人意识到自己脆弱的国家。”前美国国防部特种作战司令部顾问、现兰德公司高级政治科学家琼斯(Seth Jones)告诉本报记者。他曾在美国政府内为阿富汗战争提供咨询。

但是,他接着说,“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就会消失。”

“美国成功击毙本·拉登固然可喜,但基地组织、恐怖主义活动仍然存在,我们不应该夸大击毙本·拉登的影响,反恐将是一项长期工作。”美国太平洋国际政策委员会会长、中东问题专家格林(Jerrold D. Green)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世贸遗址边的祈祷

“如果不是(拉登被击毙)这个消息,人们会越来越轻视和淡忘对9.11的感受。正是因为这个消息会让更多的美国人重视这段历史。”皮尔洛5月2日对本报记者说。

2001年9月11日,皮尔洛曾隔着曼哈顿岛亲眼目睹了第二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入了世贸大厦。第二天,他进入现场参与废墟处理工作。

10年后,微微发福的皮尔洛说,他还清楚的记得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当时在现场对救援人员说到:我可以听到你们的声音,全世界人民可以听到你们的声音,那些摧毁世贸双塔的人很快也会听到我们的声音。

27天之后,世界知道了小布什所说“我们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美国政府打响了阿富汗战争!目标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组织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的支援。这标志着美国反恐战争的开始,而“反恐”二字在美国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现在,美国的反恐目标达成了标志性的一步。

5月2日包围纽约世贸大厦遗址的铁丝网的网眼中零星插有纪念花束。在位于遗址北侧的世贸遗址纪念堂前,最抢眼的是一双干净的米黄色旧男靴,旁边立着两支蜡烛,摆着一张字条,“today let us pray for peace”(今天让我们祈祷和平)。

人们本能的希望天遂人愿,本·拉登的死亡可以为世界带来和平。

在遗址现场,一位20多岁的海军现役军人不愿留下姓名:“我们完成了我们的使命。”他对本报说,正是9·11的发生,成为他决定加入美国海军的动力。

是否担心恐怖份子报复?他很自信的对本报说,“美国军队时准备好了面临任何挑战,一切都在掌控之内”。

琼斯说:“9·11之后,反恐从此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议题。”

于是,反恐的深入使美国人心中形成独特的恐惧文化,一度对政府的反恐号召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包括民众早期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

十年反恐“越反越恐”

10年前,供职于美国国防部的琼斯刚刚在国防部接手一些阿富汗的工作。在目睹客机撞入五角大楼的惨剧后,他坚定地投身阿富汗工作中,并于2003年首次踏上阿富汗国土执行任务。

离开国防部之前,琼斯的职位是助理部长的特别顾问。他对本报表示,美国政府在9·11之前对反恐的认识仅限于保护海外美国外交和军事设施。9·11则颠覆了美国对恐怖主义的定义。

“9·11之前,反恐是一个边缘话题。9·11的发生让美国政府找到答案:反恐的重点在于保护美国本土安全。”琼斯说。

于是美国政府快速调整反恐战略,小布什在继承克林顿政府原有的防止恐怖主义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略下,首次提出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是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两场战争相继打响。

核心提示:“拉登之死是一个里程碑,但并不是代表这种负面影响的结束。因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拉登所宣扬的理念和仇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解读方式。”

美国国内反恐机制也得到快速发展。9·11袭击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美国政府组建了国土安全办公室,两年后又将其升级为内阁级别的国土安全部,用以统筹不同机构分管的国土安全事务。

这次改革是自杜鲁门总统(1945-1953年)以来美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政府机构调整。改革涉及22个联邦机构、37万员工和300多亿美元的预算经费。

其间,相关立法也同步推进。9·11事件以后,美国先后通过数百项与反恐有关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著名的《爱国者法》。

而美国政府对反恐的开支也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9·11事件以后,美国投入到反恐战争经费超过8600亿美元。甚至出现其他军费项目为了获得预算纷纷挂上反恐之名的情况。这也使得准确统计美国的反恐开支变得困难。

但反恐战争进展并不顺利,单纯武力打击并不能奏效,反而出现“越反越恐”的局面。美国政府又于2004年做出战略调整,出台“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认为中东只有成为自由民主之地,才不会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

恐怖主义事件有增无减。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网站的数据显示,2007年以后,世界恐怖主义活动数量呈增长趋势。仅2008年下半年发生在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就超过20起。

美国犯了拉登式的错?

事实上,本·拉登的丧命丝毫没有让有关部门松一口气。美国政府5月1日向全球发布旅行警告,要求所有在国外的美国人提防报复性袭击。

5月2日一早,纽约市在交通密集地段和人流密集地点加强警力,特别是地铁、桥梁、隧道、机场等地,和Port Authority、Penn Station等纽约市交通枢纽。出动了配备来福枪的反恐小分队、嗅弹犬。联邦、州政府、纽约市的警员和特工(agents)负责在人流密集的地点入口处随机检查行人行李。

纽约市警察局局长凯利说,尽管目前纽约市尚未收到任何与此相关的恐怖威胁,但是纽约市所有警察都处于戒备状态,准备随时应对突发的恐怖袭击。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Richard N. Haass)5月2日在有本报记者参加的该委员会新闻电话会议中指出,

“基地组织的组织结构已经从集权化向分散化模式发展,拉登扮演的角色就类似于一个风险投资商,所以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就会消失。”

事实上,更危险的还不是分支机构的复杂性,而是拉登作为全球恐怖分子精神领袖的传承能量。  

在美国穆斯林公共事务委员会主任哈里斯·泰伦(HARIS TARIN)看来,拉登所代表的理念是对世界的双重解读,他把世界分为赞成他的和反对他的两个部分,而不是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来进行区分。而拉登之死,有望开启一个外界与穆斯林世界交往的新篇章。“拉登的理念在穆斯林国家正逐渐走向边缘化,过去几个月的阿拉伯之春就是证据。”

在同一天美国国务院组织的电话会议中,宗教组织北美伊斯兰社会多种信仰和社区联盟主任萨义德(Sayyid Syeed)也认为, “拉登绑架了伊斯兰教,并利用他掌握的宗教、政治和人力资源来进行一些非常错误的行动。”

萨义德说:“拉登之死是一个里程碑,但并不是代表这种负面影响的结束。因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拉登所宣扬的理念和仇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解读方式。”   

或许,这个道理对美国同样适用。他们已经杀死了拉登,但没有“杀死”拉登所传播的理念。美国人必须依靠实际行动来继续向穆斯林世界证明,拉登以仇恨为主的世界解读方式是错的——尽快从阿富汗撤军,或许将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