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这不是难以实现的事,中联重科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2010年是322亿元,到2015年还有5年,要达到1000亿,每年只要增长20%就可以了。”长沙豪廷大酒店,曾是大学数学教师的詹纯新博士抽完一口雪茄之后,平静的给出一连串数字。
这样的预测来源于这位行业领袖的远大视野和创业近20年来的成功底气。按照这位中联重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的说法,放眼全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到了最好的时代,公司作为领军企业,将秉承“包容、共享、责任”的全球化理念,充当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冲击全球行业前三的龙头。
而公司2010年年报也是预测的注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1.93亿元,同比增长55.05%;实现净利润46.66亿元,同比增长90.71%。
志在全球化的一个象征,是利用全球资本市场的资金进行已在国内行之有效的“中联模式”并购。2010年12月23日,中联重科H股挂牌上市,募集150亿港币,是1998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要知道,中联重科从2000年上市一直到2008年,仅仅依靠IPO募集资金6亿元,将营业收入从2.45亿元放大到了135亿。如果一位投资者在中联重科IPO时以12.74元发行价认购股票,持有至今,11年回报当在33倍以上。
已经描绘出蓝图的这位湖南汉子,决心用“闹革命”的气质狠狠地去执行。也许为此,一向以低调儒雅示人的詹纯新,不再隐晦。他从长沙起步,行遍全球,前往米兰收购CIFA,来到哈佛大学布道,只为续写中联重科上市11年来未曾停步的传奇。
发展战略
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事业部制和被誉为中联模式的并购
《21世纪》:从1992年创立之初的7名员工、50万元借款,发展到2010年收入超300亿元、净利润46亿元,员工近3万人,中联重科高速成长背后的战略特点有哪些?
詹纯新:在发展方略上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事业部制和被誉为中联模式的并购。比如最近几年,中联重科分别并购了湖机、浦沅、中标、新黄工和意大利CIFA等行业翘楚,可以说都比较成功。
如果要说国内低成本扩张的经典案例,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浦沅案例,还有就是并购湖南机床厂。2002年收购湖机时,我们付出的总成本为1.1亿元,而现金只掏了4000万元,但是到现在,光是湖机的200多亩商业用地,每亩价格都在400万-500万元,总价值近10亿元,收购至今已经增值近10倍。
此外,当时中联重科以湖机的经营性资产增资泰嘉新材后,公司获得泰嘉新材3840万股股份,目前泰嘉新材正谋划IPO,一旦上市成功,我们还可获得几个亿的投资收益。
《21世纪》:公司并购浦沅后,跃居起重机械行业第二,并购中标后,公司变身环卫机械老大。在并购之后的整合中,成立于2006年的事业部制作用重大。这里有哪些秘诀么?
詹纯新:关于事业部制,我提出了一个“50字管理方针”。总体思路是“点控线,线联面,线面贯通,点面互动”;职能部门的管理原则是“整合资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服务协调”;事业部的运行规则是“人、财、物、产、供、销、分配相对独立,集中决策、自主经营”。
事业部制可以通过单元突破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加收放自如,形成规范的管理秩序,确保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激励有效、监控严格。现在看来实行事业部制的效果很好,它让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30多亿增加到2010年的300多亿,净利润从3个多亿增加到46个亿,分别翻了10倍和15倍。
《21世纪》:而公司自2000年上市后直至2009年底增发,其间未进行过再融资,支持并购战略的资金从何而来?
詹纯新:上市以来我们一直靠IPO募集的6.3亿元资金滚动投资,公司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募投项目都达到了预期收益,再用获得的收益进行投资,所以9年间公司没有再融资,可以说投资者的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经营全球化
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全面与国际接轨,不放弃海外建厂和研发中心
《21世纪》:中联重科现在的产品已经畅销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10%,应该说,国际化是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经之路,公司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战略有哪些?
詹纯新:中联重科的国际化,起步应是2001年11月收购英国保路捷,这是国际并购的开端,是全球整合资源的前奏。公司当时刚刚上市,能够完成这宗跨国并购,是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崛起作后盾的。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着手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全面与国际接轨。
对于未来,H股募资的海外项目正在做基础性工作。至于具体的模式,有可能是股份合作,也可能是并购,海外建厂和研发中心也不会放弃,还要扩建海外销售网络体系,制造与销售两条腿走路。总之只要是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模式,都可以采用。
《21世纪》:此后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可能更具标杆意义。那么这次收购对你们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哪些积极影响?
詹纯新:收购CIFA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并表后中联重科已经稳居全球混凝土机械首位,而且技术嫁接带来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最近两年公司全新推出的混凝土机械产品,都使用了CIFA的创新技术。我更看重收购对中联的技术嫁接和协同效应,它可以帮助公司完成国际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规划及建设。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个收购也有很大意义,中联重科在收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包容、共享和责任,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以前他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开的小餐馆、小作坊,甚至有人做假货,大抵就是这个印象,但现在他们发现,中国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不但正在崛起,而且具有新姿态,这对于以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是有大益处的。
《21世纪》:你也曾以这起收购为案例,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演讲,当时哈佛师生对这次收购是怎么看的?
詹纯新: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他们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收购,特别是联合收购、分摊风险,是一个妙招。而且他们认同我们是站在战略高度来收购的,是将CIFA的高端技术和中联重科的制造能力结合起来,而不是就事论事过多去计较收购价格合不合算。
冲击千亿关
未来三年,至少还会培育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乃至土方机械三个百亿事业部
《21世纪》:公司也明确提出2015年销售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这个雄心的底气何在?
詹纯新:这个目标并不高。公司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幅都在50%以上,2010年是322亿元,到2015年还有5年,要达到1000亿,每年只要增长20%就可以了,这个并不难。
1000亿元目标的底气在于,公司未来三年里,除了原有的混凝土机械和工程起重机械两个百亿事业部,至少还会培育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乃至土方机械三个百亿事业部。
混凝土机械这一块还大有可为,2005年混凝土商品化政策出台,就给混凝土机械企业带来了持续数年的高增长。现在混凝土商品化已经强制要求到县城一级,政策性刺激带来的爆发性需求还刚刚开始。今年3月我们的混凝土机械销售突破30亿,创下了单月销售新高。
中联现在的建筑起重机位居中国第一,我们估计今年塔机业务板块会接近100亿元,明年会到200个亿,年均增速100%,我们的目标是全球第一。
《21世纪》:你刚才讲到,要把环卫机械和土方机械做成百亿事业部,公司是环卫机械行业龙头,但相比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目前量并不太大,未来增量空间在哪里?
詹纯新:事实上环卫机械的空间比起重机械的空间还要大,只是现在很多业务涉及较少。比如,中联目前只是路面清扫机械产业比较大,但真正空间更大的是垃圾综合处理。公司目前已经开始向垃圾运输、处理设备等环节延伸,将来会覆盖整个垃圾处理全过程,包括营运都可以做,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定位是环境产业——垃圾处理一体化服务提供商。
现在挖掘机产品的竞争陷入白热化,泡沫已经形成,酝酿着较大的危机,我们目前步子放慢一点,等着厚积薄发。
《21世纪》: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已经开始出现饱和迹象,中联重科要实现千亿目标,除了产品线的发力,是否也要考虑国内国外市场的均衡发展?
詹纯新:确实如此,现在市场对工程机械一致看好,但行业的投入和产能已远高于市场实际需求。多出的产能靠什么消化?只能是海外市场。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你看我们的H股融资,约有28%(38.23亿港元)用于在海外国家及地区开展业务及服务,另外还有约10%(13.67亿港元)用于补充海外业务的营运资金。中联现在的海外收入只占10%多,还远远不够。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