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要想进一步增强软实力,应该对一些领域放宽,不是永远在意要控制什么。
自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理论,这个术语长久被认为是美国的专利。
但它也逐渐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将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
近日,本报记者对这一理论的创始人进行专访,他将中国政府近几年的努力评价为“成败参半”:一方面政府官方所举行的大型世界性活动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但另一方面,缺乏民间参与,也让诸多努力事倍功半。
“因为软实力的基础是具有可信度。与政府的联系越直接,可信度就会越低。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美国亦是如此”,他解释说。
在约瑟夫·奈的理论中,一国的外交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从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中国外交越来越多被冠以“强硬”的称谓,2010年末中国与日本等邻国的争端中,这种指责又再次浮现。
是否软实力就意味着外交策略的克制?约瑟夫·奈解释说,外交在软实力的关键,“就是别人是怎么看待你的行为”。
让民间说话
《21世纪》:正如你所说,中国面临着一种困境,虽然政府将提升软实力作为战略性目标,但外国人认为政府就是宣传。可实际上在美国,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组织或机构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的,这又如何解释?
约瑟夫·奈:美国是有这样的现象,而往往这样的关系降低了这些机构的影响力。例如中东地区有一个电视台由美国政府建立的电视台,在中东这个电视台的收视率很不好,因为人们认为它是一个政府机构,所以不被信任。
我认为让多种声音能够得到表达,对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以美国为例,大多数被认为是美国软实力代表的作品都不是由政府的传播机构完成的,而是来源于非政府机构,从好莱坞到哈佛都是如此。一个机构越被认为是政府的分支,其被信任度就会越低,这在美国和中国都是一样的。
《21世纪》: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人们说中国特有的模式造就了中国的软实力,但另一方面人们又用西方的模式来判断,中国的软实力总是存在根本性缺陷。你如何解释这种矛盾?
约瑟夫·奈:中国要想进一步增强软实力,应该对一些领域放宽,不是永远在意要控制什么。现在的中国,人们已经能够享有比30年前多得多的言论自由,这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而且我也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会更加进步。
我不认为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和西方一样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会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人民的政治参与。但另一方面,给予人们更多言论自由,让民间社会可以表现中国的方方面面,这才能让中国的声音更多被世界倾听,被世界信任。
软实力与外交
《21世纪》:另一个被你称为软实力的因素是一国的外交。当今人们认为中国的外交行为越来越强硬,因此得出结论这会削弱中国的软实力。
你是如何看的,软实力是否就代表着,不要在外交上表现得强硬和傲慢?
约瑟夫·奈:强硬和傲慢是不一样的,对软实力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小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让美国的软实力大受损害,这是战略性有害、同时傲慢的行为。
前一段时间我正在日本,看到中国利用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在日本加强的软实力,如何被最近渔船争端中国的行为所削弱。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认为自己表现的是强硬,因为需要保护领土的完整;但在日本眼中是不一样的,这对中国的软实力有相当大影响。
《21世纪》:那在处理和邻国关系时,中国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软实力呢?
约瑟夫·奈:软实力在于能够吸引别人的能力。所以就要寻找,在他人眼里能够吸引他们的是什么呢?当你看中国的经济成就、中国成功举办世界杯和世博会,或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对其他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这些都是软实力的来源。
但当中国表现得过于强硬时,这些吸引力就会减弱。实际上,并不仅仅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同样如此,对于所有国家都是这样。要问一问自己,这些举动别人会怎么看,是否具有吸引力。
《21世纪》:那你认为中国的邻国是如何看待中国积极参与建设地区秩序呢?是否具有吸引力?
约瑟夫·奈:是的。中国参与东盟+3,以及类似各种机制对中国是有利的,因为这让别国将中国看待成一个多极世界的参与者,这对中国的软实力是有好处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