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10日在华盛顿闭幕。这次对话集中体现了中美两国进一步展开全面务实合作的政治意愿。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此次对话的成果:全面、务实。虽然两国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分歧,但是,双方能够理性面对分歧,并试图以互谅互让的方式解决。这是中美关系进一步走向健康的标志。
在对话的经济轨道上,双方最大的成果是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文件:《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下称《全面框架》)。这标志着两国将开展更大规模、更加紧密、更加广泛的经济合作。同时,也表明未来美国因素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将更加突出。
由于中美国情迥然不同,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巨大分歧。但正如王岐山副总理所说,两国“合作的利益远远大于竞争的分歧”。《全面框架》正体现了理性面对分歧、求同存异的态度。
《全面框架》以长远的、战略的眼光看待中美经济。在过去的几年里,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美国朝野热议的焦点,也是各个层次的中美对话美方必然提及的焦点。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中国在美投资安全、美国的货币政策等议题则为中方所关切。
如何看待这些分歧?《全面框架》给出了答案:两国关于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增长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对方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增长对自身繁荣不可或缺。这给了两国经济关系一个根本的定位。那种试图削弱对方经济或拘泥于细节分歧的想法,与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大战略不符。
《全面框架》的形式也有助于双方更好地解决分歧。这种“一揽子”式的成果能够把双方的共识与分歧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述。例如,在货币政策问题上,《全面框架》表示:“美方承诺对汇率过度波动保持警惕,中方承诺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而从整个文件的结构来看,经贸、金融、货币与国际经济事务等各个问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样有利于双方凝聚共识,并本着互信互谅的原则,逐步缩小分歧。
对话与合作,就必然意味着让步。正如奥巴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没有人能得到所有想要的。在政府采购方面,《全面框架》强调“非歧视原则”的重要性,这一原则性表态可能进一步细化为政府采购中“自主创新原则”的模糊。另外,中美双方都表示支持为金融服务投资和跨境证券投资“营造开放的环境”,前提是审慎和国家安全。这意味着中方原则上同意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在金融开放的同时如何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一个已经越来越迫切的课题。
在此次中美对话的战略轨道上,双方达成了48项具体成果。双方强调在朝鲜半岛、阿富汗、伊朗、苏丹等问题上保持对话与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再次将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纳入战略对话轨道中。这清楚地表明,美国已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走出危机的重要步骤;而中国也将此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考虑。中美双方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合作前景巨大。当然,也应当重视的是,合作将由哪一方来主导,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由谁来掌握。
事实上,中美两国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影响。当前,全球性问题的威胁越发突出,“全球治理”也呼之欲出。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在国际金融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反恐、减贫等诸多方面有共同责任。
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两国在诸多全球问题上立场不同。这是正常的事情。它不仅关乎责任分担的问题,更关乎如何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阵营,与美国展开对话有助于解决问题,但绝不意味着任何形式的“中美共治世界”。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关系。处理好中美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此次对话开幕式上说,中美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此话不错。问题在于,有福时如何同享,有难时如何同当。在务实合作中的利益共享与利益分配,将考验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对话的成果如何真正得到落实,则是另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