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后劳动力供给预计小于需求

2011-05-16 09:26:00 | 作者: 来源:财新网

【编者按】蔡昉提出,解决未富先老,不是通过逆转人口结构发展趋势,而是加快经济增长,使增长方式转向生产率驱动

蔡昉提出,解决未富先老,不是通过逆转人口结构发展趋势,而是加快经济增长,使增长方式转向生产率驱动

  【财新网】(实习记者 邢昀)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在2013年之后抚养比将上升,届时出现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的局面。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遭遇难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上周末出席“2011,全球经济与中国方向”活动时,就人口变化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分析。

  面对未富先老,中国在人口红利走远后如何寻找新的发展动力?蔡昉给出药方,中国必须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快向生产率驱动型转变。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现达到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而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刚刚迈过中等收入国家的4000美元门槛。

  在这样特定的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丧失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而由于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物质资本积累有限,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尚待提高,在资本或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也不具备优势,因此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中。

  他强调,中国解决“未富先老”问题,不是通过逆转人口结构发展趋势,而是加快经济增长。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人口政策的结果,归根结底是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关,生育政策所起的作用相对次要。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4,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在203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总量可能超过14亿。

  “我们研究16到64岁的劳动人口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净增量为负,城镇是正增长,这与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关,但是到2015年中国劳动人口将不再增长。而50到64岁这一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数在2015年后会明显增加。”蔡昉发现。

  发达富裕国家很少依靠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来推动经济增长,必须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他还指出,目前即使调整生育政策也很难改变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的趋势,例如东亚一些国家,上世纪50年代的生育率与中国大致相当,但是90年代以后总和生育率还是下降明显,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后,个人意愿的转变也决定了不可能出现更高的生育率。”

  而当前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仍有众多障碍。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在同一场合也谈到,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住房成本、社会福利无法转移和教育不足等三大因素的制约,可以通过政策加强流动性,解除障碍。

  他还表示,老龄化对中国经济总量有所影响,但是为了照顾这些老龄人口,医疗和服务需求会不断增长。■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