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发掘资产信用 发展资产金融

2011-05-24 01:29:00 |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三年时间,一个新的金融行业证明了它的活力。截至2010年底,国内金融租赁业拥有资产3157亿元,营业收入159亿元,净利润36亿元。2007年,银监会颁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才获得重生的机会。

  三年时间,一个新的金融行业证明了它的活力。截至2010年底,国内金融租赁业拥有资产3157亿元,营业收入159亿元,净利润36亿元。2007年,银监会颁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才获得重生的机会。

  工银租赁是2007年国务院确定试点、中国银监会批准开业的第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目前,租赁资产达670亿元,是国内资产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工银租赁也是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单位。

  工银租赁总裁丛林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总结了建立在“资产信用”这一新金融理念基础上的金融租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因和条件。他希望在政策和制度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租赁公司能升级商业模式,走出一条不完全依赖风险资本的发展道路。

  “最符合”融资总量调控思想

  第一财经日报:从2007年银监会颁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至今,已经四个年头,这四年,金融租赁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丛林:2007年3月,银监会颁发《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和参股金融租赁公司,标志着金融租赁这一行业在国内的重生。在这四年里,我国租赁立法、会计、税收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推进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局面,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发展环境。

  金融租赁业基本涉及设备投资的各个领域,不仅在飞机、船舶等传统租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深入到能源电力、轨道交通、信息通讯、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特种车辆等多个领域。可以说,只要有大型设备需求的地方,就有金融租赁的身影。这说明,其区别于传统信贷和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方式初步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与肯定,这应该说是我国重新起步的金融租赁业取得的最大成就。

  说到最大挑战,像任何一个新兴行业一样,一是需要培育环境的完善,特别是与融资租赁国际化接轨的软环境建设显得尤其迫切;另一个是需要在行业发展中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度;再一个是专业人才的缺乏,需要着手培养。

  日报:央行提出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并作为宏观调控的中间目标,这对中国金融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具体到金融租赁行业,在开展业务时是否会受到约束?融资租赁的发展空间是否会受到影响?

  丛林:社会融资总量的控制,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背景而采取的一种阶段性调控措施。从政策面本身来看,其目的是希望融资需求回归或者反映社会真实需求,总量控制一定程度上将防止社会融资过度扩张,有利于金融企业通过金融创新而进行金融资产、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抵御和防范金融风险。

  而金融租赁恰恰是最符合这一调控思想的金融工具。因为租赁的本质是融物,所谓金融租赁就是用融资的方式来融物,最终解决的是租赁物的使用价值转移。因此每一笔金融租赁都对应着实物资产,都是直接投资而不存在任何泡沫。

  同时,因为租赁公司不吸收存款,也不会产生任何派生的货币供给。通过金融租赁把融资和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防止社会融资过度扩张的有力工具,也是进行社会投资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

  构建“金融租赁平台”

  日报:谈到社会投资结构调整,金融租赁在“十二五”规划的经济结构转型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丛林:金融租赁是一种资产金融,开创了“资产信用”这一新金融理念。与信贷、债券等主要基于“企业信用”的融资方式不同,金融租赁成功地发掘了租赁物本身具有的信用,使企业,特别是缺少信用历史和信用评级较低的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也能通过租赁获得设备使用,得到发展机会。

  其意义和作用,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能有效促进产融结合,租赁公司直接购买租赁资产,将提高制造商的销售规模,扩大承租人的资产投资,增加社会投资。

  二是有助于完善金融结构、促进产业、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我国面临着局部投资资金不足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存的突出问题,而金融租赁具有平衡资本与投资供需矛盾、促进资本理性选择的特殊功能。

  三是有助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一般在3年左右,一项设备的回收期大约长达5年以上。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大多是1年以内,短借长用、负债与资产结构不匹配。租赁更侧重于对项目未来现金流的考察,未在银行建立起信用的中小企业也可能获得中长期设备融资。

  此外,金融租赁可以有效扩大中国机电设备出口、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甚至,融资租赁也有可能为中国外汇储备利用创造一种新的机制。

  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仍将维持较高的水平,机器设备投融资需求十分旺盛。未来中国必然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租赁业发展水平与经验来看,无论是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还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租赁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日报:业界有观点提出要发展“金融租赁平台”,比如发挥产业金融化、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功能等。金融租赁对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平台性意义何在?

  丛林:从金融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租赁公司将作为一个投资平台,与金融各行业进行有效链接,为银行和各种投资机构提供具备所有权保障的新资金配置渠道和投资品种。融资租赁公司要充分与银行、信托、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债权保理、信托计划、私募基金和租赁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丰富金融市场的产品,活跃市场交易,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两大原因阻碍经营性租赁发展

  日报:目前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负债率都比较高,有很大的表外融资需求,但经历这次金融危机,金融界对表外融资非常警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提出要修改融资租赁会计准则,对于租期一年以上的租赁,承租人将不再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均计入资产负债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何解决方案?

  丛林:仅仅将经营性租赁看作满足企业的表外融资需求是一种狭隘的认识。经营性租赁更能体现租赁的特色,之所以目前部分租赁公司中经营性租赁与融资性租赁在业务结构上形成“二八开”局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经营性租赁涉及资产价值管理和交易等多个层面问题,需要配套完善的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交易市场的建立;二是相对融资性租赁(回租),目前的税收规定使经营性租赁和直接租赁的交易成本过高,出租人和承租人很多时候被动选择售后回租。

  我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法律税收环境的改善,金融租赁业在资产风险和价值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人才素质提高方面,经营性租赁会有大的发展,金融租赁业务结构会有明显的改善。

  日报:按照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新的金融租赁公司监管框架,金融租赁公司面临商业银行式的监管,这对金融租赁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丛林:监管程度及其模式应反映行业差异,并与风险大小等级相匹配。事实上,监管部门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相对银行信贷而言,租赁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出租人始终对租赁物拥有所有权,风险能通过设备所有权控制来缓释。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不涉及公众储蓄存款,不会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也是金融租赁与银行信贷在风险防范方面的最大区别。

  走不完全依赖风险资本的道路

  日报:这几年金融租赁公司的家数、资本金和业务规模迅速增长,作为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单位,工银租赁在这样的格局中如何协调行业健康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如何在增长速度、规模、利润与资产质量之间寻求平衡?

  丛林:之前我提到过,这个行业在2007年获得重生,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些从业者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创新发展,稳健经营,立足长远,把这个行业打造成健康发展的重要的非银行金融子行业。

  工银租赁作为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单位,积极推进政策研究问题的解决,通过对有关部门的宣传汇报,反映各租赁公司诉求,解决行业成员单位共同关心的税收、会计等具体问题;同时加强课题研究和重要活动组织,利用委员会的平台与同业进行各方面的业务交流,促进产品创新和经营转型,推动同业之间合作。

  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着不同的发展方式。目前,我们正在制定下一个三年发展规划,具体研究公司经营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新三年继续坚持创新发展、稳健经营原则,一定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升级发展,走出一条不完全依赖风险资本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平衡发展的道路。

  日报:工银租赁成立之初就有明确的国际化目标,目前进展如何?如何看待中国金融租赁业国际化的前景与挑战?

  丛林:我们在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在以上各个方面都有较大进展,在保税租赁、出口租赁、转口租赁、跨境人民币租赁等领域都进行了实践探索。同时,我们还依托工行整体优势拓展了一批航空、航运领域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提高我们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当前国际宏观形势来看,一方面中国租赁企业已具有较强的“走出去”实力,包括产能过剩行业和新兴技术产业设备的输出;同时,众多跨国经营公司已经加入了国内租赁业的竞争,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和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内部动力与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使加快国际化进程不可避免。如果没有国际化的理念、渠道和机会,不推进国际化进程,未来几年,中国金融租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非常困难。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