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铲除腐败的根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反腐,注定又是一场隔山打牛般的义演,一次堂吉诃德式的挑战
【财经网专稿】记者 樊沙 购物卡实名制规定一出,5月26日商业连锁类股票下跌1.46%,情理之中。但市场或许过虑了,不铲除腐败的根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反腐,注定又是一场隔山打牛般的义演,一次堂吉诃德式的挑战。
根据Wind资讯统计,申万百货零售和连锁超市类53家上市公司,截至2010年底预收账款总额为346.5亿元人民币,是其短期借款的1.5倍,有趣的是,其中52家公司的长期借款整齐划一,都是0。发行购物卡已是商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这种筹资方式不仅零成本,而且每年还有利息收入。
此外,上述公司预收账款总额占其总资产总额比例为13.5%,平均毛利率略低于20%,而它们的整体ROA水平为5.2%。如果预收账款大幅下降,对它们当然影响巨大。但这种情形几乎不可能出现。
任何具备常识的中国人都能联想到,银行卡实名制并没有杜绝腐败官员的灰色收入进出银行,实银行卡实行实名制以来查处的腐败官员,从来不缺来历不明的巨额存折和银行卡。
任何具备常识的投资者也都能联想到,银行卡实名制既然没有遏制腐败,当然也没有影响到银行业的存款增长和业绩。
在此,不妨回顾一下20年来中国整治购物卡的历程:
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禁止发放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的通知》,要求“已发放尚未使用的购物券,一律停止使用,由发放单位立即收回销毁”。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若发现这些违法行为,将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1998年12月,国务院纠风办公室以下达紧急通知的形式规定,“禁止印刷、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
2000年,《人民币管理条例》再次规定:“各类购物券、代币券等都是违法行为。”
2001年1月,国务院纠风办、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正式下发《关于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的通知》,再次重申禁令,并要求已经发放购物卡的单位必须在2001年2月28日前妥善处理。
2011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重点整治查处收送礼金问题,对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数额的现金处理。
可以说,购物卡在中国正是在重重禁令的伴随下不断壮大的,直接查禁都无济于事,更遑论这回还通过实名制间接承认了它的合法性。
存在即合理,如今,曾经三令五申禁止的购物卡在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都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信、集邮、公交、购物、餐饮、娱乐、保健、洗浴、旅游、加油等,名称更是花样百出。
当然,《意见》一出,发卡人挪用、挤占预付资金的行为多少会受到遏制。此外,在最终效果出来前,投资者终究会担心反腐的影响,给商业零售企业一个反腐估值折价。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