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一核两翼”蓝图成型 区域合作高端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2011-05-27 00:47:38 | 作者: 刘涌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环渤海区域40座城市的主要领导将聚首天津市,召开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议。恰逢“十二五”开局,这是环渤海市长联席会成立二十五年以来举行的十五次会议。

渤海湾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覆盖着国家级的战略规划,“一核两翼”战略框架初步成型——由京津冀和首都经济圈组成的中间板块,由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组成的辽东半岛板块,以及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的山东半岛板块。

观察环渤海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环渤海区域外围,山西和内蒙两省的部分城市也已经主动向环渤海靠拢,接受该区域的经济辐射。

但作为容量巨大的区域,环渤海实现真正的区域合作仍需要建立一个高层合作机制。作为推动该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天津市合作交流办公室主任、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秘书长庞金华指出,主要是推动京津冀的区域合作。

“一核两翼”

环渤海大区域由五省二市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以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五省。在五省二市当中,京津冀辽鲁则是紧靠渤海湾的第一圈层。

庞金华指出,在这个区域内,京津冀作为核心,系“一核”,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则作为“两翼”。

国家“十二五”战略当中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一起被国家列入重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并明确提出了首都经济圈的概念。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实际上是有利于推动首都由内部优化向区域优化的方向发展,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分析指出。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于2013年进行重修,有学者认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将趋势会凸显。

河北省方面已明确提出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抓手来推动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北京与河北两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就区域合作的空间布局规划展开研讨。

作为“两翼”的辽东和山东两大半岛,也在最近几年之内,多项国家战略规划落地。

在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之后,国家又很快批复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示验区”。沈阳市副市长王英表示,综改区的批复是要求沈阳市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辐射和带动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

在山东半岛,除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后,山东成为国家三大海洋经济试点之一。

山西和内蒙两省处环渤海外围圈层,但两省资源、能源方面优势突出,并且已明显显示出向环渤海靠拢的意向。作为环渤海成员之一,包头市副市长李逢春表示,包头将充分发挥在冶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融入环渤海。

依照各个板块区位优势的不同,环渤海在产业分布上已经出现了鲜明的区分。京津冀的重点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工业区以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园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辽东和山东两翼则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基地,以及家电、食品、轻纺生产基地;山西和内蒙则大力发展以冶金、能源工业为重点的重化工业。

高端合作机制需突破

环渤海区域协作市长联席会议已经成为该地区区域经济协调的重要机制。但环渤海整个区域地跨五省二市,区域范围极为广阔,仅靠以每年召开一次的市长联席会议显得推动力不足。

实际上,作为环渤海区域合作核心区域的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一困境已经暴露出来。京津冀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大多数时间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实质性进展。

在不久前于河北廊坊召开的“2011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上,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赵勇指出,京津冀区域合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

在没有有效协调沟通平台的情况下,地区之间的发展很难达成有效共识。河北在今年提出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区战略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很大程度上,这也是被普遍认为首都经济圈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在2010年第十四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庞金华就曾提出建议,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环渤海各省区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建设布局。同时,五省二市主要领导建立高层协商联席会制度,每年定期举行会商。

但在环渤海如此庞大的区域内实现合作,仍需要突破口,而此时京津冀地区的优势则凸显出来,尤其是京津两市。

以科研资源为例,京津是全国知识最密集的地区。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全国的2.83倍。在这种情况下,龙头城市协作的加强必将强化对整个地区的辐射和带动。

庞金华认为,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突破口,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的新发展,以此来带动环渤海地区的联合和区域振兴。这是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实实在在的抓手。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