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三峡之争

2011-05-27 00:30:02 | 作者: 周呈思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治水决策机制,善用三峡工程及长江沿岸大大小小的配套水利工程,最终达到善用并善待长江水之目的。

核心提示: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治水决策机制,善用三峡工程及长江沿岸大大小小的配套水利工程,最终达到善用并善待长江水之目的。

5月26日,武汉的上空艳阳高照,汉南郊区刚刚被雨水打湿过的田地又龟裂开来。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一周无雨。

此时,长江沿岸的各地方政府,尚在发动所有干部群众全力抗旱。记者拿到的各地基层报上来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要求上级支援的各种水利设备和救灾工具。

不过,在东亚大陆季风的锋面线上生活了几千年的人们,并没有忽视随时可能到来的另一场灾害。

5月1日到10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防汛期。

历史上,“先旱后涝”的情形屡见不鲜,而长水委的专家亦向记者表达了此种担忧。事实上,在抗旱最艰难的上周末,长江沿岸省份地方一把手汇聚重庆,在长江防总的主持下商讨防汛抗旱事宜。长江防总总指挥、湖北省省长王国生称,“当前长江防洪形势决非‘高枕无忧’”,要求各地做好防汛准备。

1988年,湖北伏旱继春旱,各大沟堰渠塘枯竭,大批农作物绝收;但到了当年8月下旬,各地连续猛降暴雨,长江形成历史上最大秋洪。

“与那时相比,我们的压力还是小多了,因为有了三峡工程。”湖北荆州市防总的一位官员说。

记者在长江沿线采访的各基层水利官员均坦言,三峡工程如果运用得好,将能大大化解像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的压力,也能缓解流域性的旱灾。

去年长江流域地区所经历的,与其说是“汛灾”,不如说是“涝患”。在三峡修建后,长江中游段的防洪压力大大减轻,孰料由于极端气象的整体增多,各地又有了内涝之患。

而目前的旱灾之所以无法用江水解渴,关键原因是沿线各地的水利设备均是以排涝为主,比如洪湖地区有9座外排涵闸,却仅有一座引水泵站,而这座泵站的管道不足以伸至江面以下。

现在长江沿线的水利体系虽然已经基本成形,但主体工程都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很多防洪设备年久失修,抗旱设备严重缺乏。

“今年大旱的问题不单纯是缺长江来水,而是江面水位不够、抽水设备不足。”一位基层水利部门官员说,如果三峡水库调蓄决策上能够更科学一些、抗旱设备能够储备足一些,今年的旱情不至于这么严重。

不过,随着国务院最近公开表示将“消除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在经历了近期舆论的情绪化反弹之后,到了该冷静下来的时候了——我们究竟修筑的是一个怎样的工程?这座工程究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不是简单的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的争论。

对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来说,任何政治化或情绪化的论断都是缺乏实证精神的表现,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走出这段“历史三峡”。

要完成这段旅程,首先应对流域变化的相关数据有一个系统的收集、整合和分析——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河道地质特征及区域气象特征等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其中要厘清的是,这些变化中,哪些是三峡工程的影响造成的,哪些是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哪些是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

其次,考虑到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新上水利工程的决策必须慎之又慎。

但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治水决策机制,善用三峡工程及长江沿岸大大小小的配套水利工程,最终达到善用并善待长江水之目的。

系列观察

长江大旱观察之一:洪湖消失 无法引水灌湖

长江大旱观察之二:汉江“抢水大战”

长江大旱观察之三:超越三峡之争 如何善用长江水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