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黑土地

2011-05-28 00:46:08 | 作者: 叶一剑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背景下,近几年针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问题的审视和追问,一直是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热点,而本报记者这次去当地的调查采访,也亲眼见到,从技术上“拯救黑土地”,有关部门确实在大力开展,技术人员也正在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明确黑土流失和破坏到底有多严重,我们也相信,从技术上完全能够找到破解黑土土质破坏的办法,所谓“治土有策”。

此外,在黑土区,相关决策部门也开始从整个东北地区流域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对黑土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思考。这一层面的思考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在本期“拯救黑土地”专题中,我们调查采访和文章的角度选择,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角度和层面,在中国粮食生产“南粮北移”和粮食供给“北粮南调”的双重背景之下,我们希望在充分强调(甚至愿意刻意渲染)黑土地特殊战略价值的基础上,给人以更多思考:黑土地的土质治理和黑土区流域治理,绝不仅仅是技术和投入问题,而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治理问题。

谁让黑土地的背后是粮食问题、三农问题乃至国家治理的问题呢?

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形或许并不陌生,一方面是国家不断在各种规格的政府工作会议上强调保证粮食生产的政治意义、战略意义、经济意义等,但在基层,在那片土地上耕作的人们,其思考却始终停留在以下三个朴素的问题上:如果自己没有更多机会脱离这块土地找到更好的谋生方式,在有限的自然条件允许下,种植什么最划算;对于其它可以暂时脱离耕地的人而言,如何分配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在这块土地耕种上,以获得最大的收益;那些有机会和能力完全脱离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为了拿到国家补贴,不会放弃地块的承包权。

于是国家层面的治理决策与有着这些朴素想法的农业耕作者的行动选择之间,出现断裂似乎在所难免。这种断裂不断使国家层面的制度建构面临挑战,甚至是讽刺。比如,在面临干旱时,国家决策是不断呼吁及时抗旱,但那些耕作者考虑的是,每亩地的种粮收入,还不如其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不会去考虑那块地里的粮食生产是不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就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言,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与基层切实的利益个体之间的不一致性,已经发生过太多次。

在这样的逻辑之下,身处黑土区的农民孙永金的选择成为了本期专题所涉及命题的一个灯塔,在这个普通的中国农民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发展决策的困局之一:如,尽管国家拿出越来越大规模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直补,但没有办法提升农村、农业的生产力;而国家对包括黑土区在内的全国粮价进行的行政化控制(主要表现为压低),再加上农民土地权利被模糊化对待,使得包括黑土地保护、粮食基本种植和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都面临变数。

黑土地的治理命题,根本上还是社会治理问题,国家的战略决策只有与基层利益个体的朴素思考一致,才能达成更多推进整个社会进步的共识,才可以赢取可持续的黑土地,才可以赢取一个稳定的国家粮仓,才可以达成一个国家的良治。这是我们守望黑土地治理的期待所在。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