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对于宏观调控正在步入敏感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学术界和市场的正反两方声音正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对于宏观调控正在步入“敏感期”的中国经济而言,来自学术界和市场的正反两方面声音正在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0%,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回落。
这似乎契合了当前业内的一种担忧,即是否存在“超调”的问题。
但另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在长江中下游“大旱”等因素的影响下,5月CPI依然可能高企。
物价正是左右下一步调控走向的一大关键。
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的关系应该如何平衡?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经济放缓一些,不但有利于抑通胀,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事实上,多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还未到探讨“宏观调控是否应该转向”的时间点,保持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仍然重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则建议,宏观调控有必要从此前考虑缓增长、控通胀转至更多考虑稳增长、控通胀,因此有必要在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和手段上进一步改善。
经济增速小幅回落?
52.0%,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5月份PMI指数的下滑引发了市场对于当前经济走势的担忧。
作为经济前瞻性指标,PMI从去年11月58.5%的高点开始下滑,除今年3月份短暂回升以外,持续小幅回落。
“5月份PMI指数的走势与当前经济短期的走势基本一致,经济增速在小幅回落过程之中。”银河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张新法告诉记者。
他指出,目前我国企业的库存在较高位置,虽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库存在逐渐减少,但预计“去库存化”这一过程将从二季度开始,持续3至4个月时间,意味着企业产能利用率会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会回落。
根据昨日公布的数据,5月份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到50%,显示出企业库存压力减轻,同时也会引发补库需求,为经济增长加注动力。
另一方面,内需增长也呈现乏力状态。从4月份公布的进口数据来看,进口增速从3月的27.3%下降到21.8%;此外,新订单指数从去年12月份以来,除去今年3月份出现短暂回升以外,呈持续回落。5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指出,下一阶段应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即防止需求增长回落过快,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此前,包括高盛、瑞银证券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均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其中,高盛将2011年中国GDP增幅预测从10%下调至9.4%。
中金公司昨日发布报告指出,5月份PMI不但高于市场预期,且其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历史平均值(该指数公布6年以来,5月相对4月均有明显下降,平均降幅为3.0个百分点),说明总需求继续朝着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回落,但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制造业仍维持扩张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购进价格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较4月份下跌5.9个百分点至60.3%。
“购进价格指数的回落,说明工业上游领域的价格已经开始回落。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在减缓。这有利于缓解当前的通胀形势。”但张新法同时指出,由于CPI受食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强,未来2到3个月,CPI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交银国际分析师李苗献亦指出,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下降与5月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有很大关系,但并不能认为输入性通胀压力就此缓解。
抑通胀的第一要务
一方面是食品价格推动“高烧”的物价,另一方面是经济小幅回调的可能性加大,这使得“防通胀”和“保增长”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同时,也引发市场对于“宏观调控过度调控”的争论。
蔡进表示,PMI指数仍处于宏观调控目标范围内,经济增速虽然逐渐趋缓但无须担心经济“硬着陆”。
“当前PMI值对应的经济增速在9%左右,留给宏观调控的空间已不多。”蔡进说。
对于今年的GDP增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是8%左右。
郭田勇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即使再放缓的话,8%肯定没有疑问。事实上,经济放缓一些,不但有利于抑制通胀,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况且现在的通胀压力也比较大,特别是当前房地产调控尚未出现明显效果,如果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可能使房地产调控无功而返。
今年以来,监管层以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截至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已达到21%,处历史高位。
“如果通胀压力不变,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方向不能松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
他指出,短期经济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前期我国主动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平稳、健康的回落。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仍应是抑通胀,目前还看不到要放松货币政策转变政策基调的必要。”王军认为,如果现在因为微观受到冲击,而转变了宏观政策基调,可能会使得物价更加难以控制。
他认为,高物价压力会持续到三季度。“如果四季度物价开始回调,才可以说是到了讨论政策是否要转向的时间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则告诉记者,当前货币政策应该保持上半年的稳健态势,货币政策的调整,要等到八九月份,看当时的经济指标再作考量。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5月份向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已经超过2000亿元,这也是央行连续两个月向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
这看上去似乎与每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加息收紧流动性的做法相矛盾。
对此,刘元春认为,央票的大规模投放,需要承担一定的对冲成本。短期利率没有调整,央行不愿意对央票利率进行调整,因此央票发行难度增大。加之近期大量央票到期,这是近几个月央票净投放的原因。
刘元春认为,下一步央行要使货币政策更有力度,加息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