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坑爹”记

2011-06-10 00:00:00 | 作者: 付刚来源:华夏时报

【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付刚 北京、上海报道

   “光做空中飞人都不行,除非你是Super Man(超人)。”
    6月8日下午,端午假期刚结束,《华夏时报》记者就在北京一位公募基金经理的日程安排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各大券商半年度投资策略会议计划,会议几乎遍布6月中下旬的每一天,且散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不同地点,以至他感慨万千:“分身乏术,只能选择性地参加几场。”
    某种程度上,这些密布的会议折射出券商、基金经理之间秘而不宣的“利益链条”——通过各类研究报告,券商对于基金经理投资决策的影响力,渗透颇深。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有些公募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仓位中50%-80%不等的持仓个股,要求有券商报告作支撑,进一步“拉近”了券商与基金经理之间的暧昧关系。
    数十位基金经理私下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不仅仅是券商年度、半年度、季度策略报告,个股研究报告中的盈利预测、推荐评级等数据、指标,对他们影响同样深远。反过来,券商更是把基金看做自己的衣食父母,指望他们来加入自己的阵营,购买自己的产品。
    结果呢?随着今年上半年以来A股大盘的前扬后抑,且在近两个月里的跌跌不休,各大券商年初发布的策略研究报告更加显得南辕北辙。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多数券商的报告中预测A股2011年至今走势先抑后扬,先超配消费类股票再超配周期类股票。目前来看,这和市场恰恰相反,听信券商的基金经理们或被动、或主动地成为券商研究报告的“套牢大军”。用时下网络流行语形容,券商在“坑爹”啊!
策略报告误导
    A股还在艰难寻底。
    事实上,今年以来,A股已经历一波完整的上涨与下跌周期。上涨始于1月25日至4月18日结束,其间上证指数从2691点涨至3057点,累计上涨12.35%。其后从4月19日始,受美国信用评级前景下调及国内紧缩政策等因素影响,A股当日以“断头式”下跌终结了市场反弹。
    4月19日以来,上证指数自3038点跌至6月10日的2705点,累计跌幅10.96%。相比而言,中小盘股跌幅远超大盘股,中小板跌幅达17.94%,创业板指数正如《华夏时报》4月11日文章《创业板泡沫破了》中所预计的,已跌至800点附近——6月10日,收于824.03点,在各指数类别中跌幅最大,达27.57%。
    这一局面,对多数卖方机构——券商而言,多少在他们的预期之外。
    记者查阅去年底到今年初各家券商发布的数十份2011年A股策略报告后发现,对2011年市场,券商多认为,在一、二季度市场以震荡、筑底为主,二季度后震荡上升。
    公募基金的仓位配置紧跟券商步伐。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一季度纳入统计的375只偏股型基金平均仓位为81.58%,仍然维持牛市水平。民生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马永谙6月9日发布的基金仓位监测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6月8日,股票型基金仓位依然高达81.49%。
    券商更大的错是在大板块投资方向上。如中航证券认为,上半年通胀压力大,政策紧力度也大,中小盘股有更多机会。但实情是,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远超沪深300指数5.32%、上证50指数1.33%的跌幅。
    记者注意到,作为策略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末在行业推荐上,各家券商的统一性超过了对点位的预测。“大消费”、“医药生物”和“新兴产业”是券商推荐榜中频率最高的板块。
    如国海证券认为,2011年消费与新兴产业仍是获取超额收益之关键;海通证券也看好大消费;国都证券认为应围绕大消费、新兴产业与城镇化提速进行战略性布局。  
    但上述多个行业均是今年下跌的重灾区。截至6月10日,中证消费指数今年以来下跌8.39%,中证医药指数下跌17.18%,中证新能源指数跌幅为17.62%,均超过同期上证综指、深圳成指跌幅。
盈利预测的陷阱
    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经理私下坦言,也许正是对券商的行业和上市公司研究报告的重视,让基金经理对今年的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投资出现整体误判。
    记者根据券商研究报告的预测数据统计发现,他们对2010年创业板及中小板的预期业绩增速是58.5%,而实际增速为33.3%。这也是今年以来大盘股跌幅远小于创业板及中小板的跌幅的重要原因。
    更有甚者,一家券商在2011年策略报告中对2010年中小板业绩增长预期为88.9%,创业板则高达225.55%。
    这位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大部分基金年初并没减仓中小盘股,券商对中小盘个股业绩预期和实际业绩的差别,造成了基金投资的更大失误。
    “小盘股的业绩绝对数值较小,盈利稍微缩小一点就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有时还是质变,如盈利少几百万可能就是减少20%的幅度,等到年报披露的业绩低于业绩预期时,中小盘股股价往往会出现暴跌。对基金而言,有个‘致命’的投资时间差!”
    一位公募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就此向记者直言,等到所有投资者意识到业绩下滑的真实情况以及市场风格转换后,基金经理已来不及换仓了。
    记者从公开交易信息查询了解到,相对于其他板块,创业板股票出现机构卖出较为稀少,这也意味着,手中持有创业板品种的基金经理已经很难卖出了,尽管有些股票已经亏损超过30%。
    “更要命的是,从一季报数据看,中小股票的业绩增长大幅低于之前预测,但卖方研究员尚未真正下调全年的盈利预测。”上海这位基金经理向记者强调。
套牢大批公募
    记者注意到,对于个股研究报告,基金经理的依赖确实更高,这样导致券商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数量近5年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加。
    数据显示,2010年84家机构一共发布了上市公司方面的研究报告39281篇,覆盖2073家上市公司中的1847家,覆盖率近九成。但一个有趣的特点是——“少量上市公司被卖方机构充分覆盖,大多数公司只被少量卖方机构覆盖。”
    为何券商研究报告会受到基金如此高的重视?深圳这位公募基金公司的首席策略师向记者指出,原因在于,券商研究员人数很多,对各个行业都有覆盖,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去调研。
    “券商研究报告会作为我们的第一手资料,但券商数量非常多,我们会有选择性地用。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根据以往经验,对推荐过比较好股票的研究员和跟踪公司比较久的研究员的报告更重视。在仔细研读研究员报告后,基金公司内部的研究员再经过自己的调研和证实,给出内部投资建议。”
    但即便有调研和证实,记者调查发现,公募基金依然频频踩中券商“设计的雷区”。在一家大券商去年12月15日发布的2011年策略报告中,着重推荐的第一只个股是节能环保板块中的龙源技术。
    龙源技术一季报显示,十大流通股东中,九家来自公募基金。从2月初始,该股连续下跌,公募基金深陷其中。
    伴随龙源技术半年的下跌,有十余家券商竟然还是“强烈推荐”、“买入”。
    龙源技术只是冰山一角,券商连续高调推荐的另一只创业板股票——沃森生物,更把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也陷进去了。
    据沃森生物一季报显示,德盛精选、招商优质成长、兴业社会责任、银华富裕主题、华夏大盘精选、富国潜力、华宝兴业新兴成长等公募基金均为其流通股东。
    在近半年10家券商机构的24篇研报中,平安证券(同时亦为沃森生物上市承销商)自2月14日至3月29日连续发布了4篇“强烈推荐”报告,但4月27日,短短不到一月,标题就转向为《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在4月27日、5月17日两份报告中,平安证券将评级保持为“推荐”,力挺沃森生物可谓用心良苦。
    截至6月10日,沃森生物收于82.23元(复权后),今年跌幅高达38.06%,自5月13日后就一直低于发行价95元。
    一群公募深陷其中只能苦中作乐。
为何总是被套?
    在“老十家”基金公司的一位基金经理看来,创业板目前完全是传统“做市”模式的再现,基金经理不要因“被动的消息给予”来投资,“此点需要非常警惕。”
    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偏股型基金净值表现基本上随沪深300指数同步震荡,但收益一直低于深沪300指数。
    截至6月10日,今年初之前成立的387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0.73%,实现正收益的仅有4只。有39只偏股型基金净值甚至低于0.7元,净值在0.5元区间及以下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多达15只。
    截至今年6月10日,股票型基金中今年亏损最大的基金是银华内需精选基金,跌幅23.57%;紧随其后的是光大保德信中小盘基金,跌幅22.33%。
    公募为何屡屡被套?很大原因是听信了最信任人的意见。
    记者调查了解到,除公募基金因仓位限制、投资能力高低等自身因素之外,它们与券商、私募基金之间勾连的动机和环境也造成了此种现象频生。
    一位上海小型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向记者透露,券商和基金公司的合作有不少“潜规则”。比如,因基金经理对券商分仓费用具有部分决策权,双方往往合作“紧密”;比如,私募基金与券商研究员联手,让公募基金“接盘”,年底再统一分成等等。
    5月下旬,记者在上海采访时,一位私募基金总经理透露,前段时间,另一家私募负责人曾约他一起“坐坐”谈谈合作,席间还有沪上一位公募基金的投资总监。在他看来,“现在不少基金从骨子里依然流行券商研究报告配合、基金经理坐庄的文化。虽然,现在坐庄的难度在加大。”
    在基金公司净利润率连年下降、公募业绩走下“神坛”、老鼠仓事件频曝严重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与券商、上市公司等其他机构之间的生态环境、生态链条如何改变,引人深思。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