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高考

2011-06-10 00:00:00 | 作者: 杨雅琴来源:华夏时报

【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杨雅琴 深圳报道

   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
    这一天,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大学城的南方科技大学却大门紧闭,校内的304、305是原定的考场,每张桌子上贴着考生的名字,但考场内却空无一人。这和全国各地933万名考生正紧张赶考的景象截然相反。
    南方科技大学的45名自主招收的学生没有参加高考!这一幕让全国哗然。
    对于在中国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们来说,一年一度的高考其实就是见证学习效果的最常见途径。现在,有这么一群学生却在高考期间并没有出现在高考场上,他们当中有的还在南科大继续学习上课,有的已经请假回家。
    一个已经请假回家的南科大学生表示,自己和同学都没参加高考,并表示最近被记者逼问太多次很不习惯。他称,拒绝高考只是因为当初选择了当实验生。他半开玩笑地说,哪个高考前的人不希望有个机会不高考还能上好大学啊?
    在与几个南科大学生交流之后,记者发现他们都以南科大而骄傲,就像当初南科大自主招生时出现的火爆场面一样。
    2010年12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学举行了首届教改实验班首场招生复试。当时16名报考南科大少年班,已参加了2010年6月高考且超过当地一本线的学生参加了复试,复试为期一天,内容包括学科能力测试、面试、心理健康测试三项内容。      
    一位山东淄博六中的高二学生在被南科大录取后,淄博六中引以为傲,并将该信息发布至淄博教育网上。
    彼时的坦然再遇高考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南科大45名学生不参加赶考的比对效应迅速发酵,并引发了一场对现行高考和教育体制的大质疑,也让一年前上任南科大校长的朱清时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09年10月中旬,本报记者第一次见到朱清时的时候,他刚刚被委任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地道的科学家,语言不多,但气场很大。接受记者采访时,思想超前,对于办学很有想法,尤其对中国高校的教育制度中有过多的政治性因素不满。
    6月9日,记者拨通了朱清时的电话,听到的是一个客气却有点疲惫的声音,他对于南科大已录取的45个实验班学生不参加高考似乎并不想多谈,他明确表示,这个行为并不是对高考制度的质疑,南科大本身就是实验型的大学,是对国内目前大学制度的改革,不是对高考的不满。
    南科大新闻处发言人蓝海的电话,也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据一位深圳本地与南科大相熟的媒体人介绍:“蓝海现在都是关机。他们(南科大)现在接受采访必须要经过市委部门的批准。”
    南科大45名学生不参加高考一时间显得卓尔不群,而南科大面对公众选择的冷处理,更是让这一事件变得意义非凡。
    质疑也好,猜测也罢,一边在舆论炒得沸沸扬扬之时,另一边是上千万的考生还是紧张有序地结束了考试。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天,高考越来越被重视,对于高考制度的质疑也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南科大学生的此次拒考,被看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通过他们发布的一封拒绝高考的公开信,更多人看到了改革前夜越来越成熟的时机。
    公开信是这样写的:
    “我们并没有否定高考制度,作为探路者的我们,就一定要高考么?高考,对我们国家而言,带来的是几十年建设的大量大学生和人才储备。但是内地的学术界,却拿不出独创性的、引领时代进步方向的科研成果……
    “如果我们一所学校自主招生,撒腿跑在前面,把所谓的一流甩在后面,以后或许会有无数的高校如法炮制……
    “更重要的是,苦心经营的高考制度就这样被撕开了一个缝,以后会有更多积极的社会力量发出更有力的改革诉求,到时候,人们就会发现高考也不过如此,个人的主动发展与价值实现才是所求。”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