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建保障房尚未形成完整盈利模式

2011-06-17 10:07:00 | 作者: 来源:《财经网》

【编者按】二元体制并行是保障房盈利模式无法形成的根本原因:通过行政手段限房价,市场机制竞地价

  【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熙喜 6月15日消息,远洋地产承建的北京最大规模保障性住房项目——远洋润园已于近日交付使用,目前已办理入住手续的有1102户,入住率达99%。但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评论员高岗告诉记者,企业参建保障房尚未形成完整的盈利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远洋润园的平均售价为7500元/平方米,这意味着此次入住的超千户居民以此价格,获得了居住条件的改善。然而远洋地产副总裁、北京区域总经理徐立的话让人无法乐观,为了保证保障房的质量,润园项目的建造成本已经超过7400元/平方米,而7500元/平方米的平均售价,意味着企业已经基本没有利润可言。这表明当前企业参建保障房更多是出于政治需求和行政压力,而非是出于企业本身经营的需要,更谈不上什么盈利模式。

  高岗表示,“二元体制并行是保障房盈利模式无法形成的根本原因。”通过远洋润园项目,我们可以整理出当前保障房建设的思路。在土地领域,政府以市场的机制推出土地,优先保证出让收入;而在保障房入市领域,则通过严格的行政手段来限制产品质量、出售对象、交易价格。这种通过行政手段限房价,市场机制竞地价的二元体制并行的发展模式,是造成企业参建保障房,却无法形成完整盈利模式的根本原因。没有完整的盈利模式,企业参建的积极性就不高,而且无法持续,这也是保障房建设进度落后的根源所在。

  作为央企,保利地产明确表示今年要争取建5个保障房项目,但与全年总数超百的商品房项目相比,保障房所占比例几乎小到可以忽略,资金和资源充沛的央企尚且如此,一般民企对待保障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企业在保障房建设上的尴尬和无奈。

  “实现长期目标需模式创新,”高岗表示,为实现五年3600万套的目标,政府在保障房用地出让上已经在尝试创新。推出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保障房面积等新措。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措施,优先保证地方土地收入,让企业单方面竞争的根本思路没有变化。在此制度下,企业单方面的充分竞争使得保障房利益分配的均衡变得极不稳定。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保障房建设是一项带有很强福利性质的事业,因此不宜一味追求土地收入短期的最大化,而应从更加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审视,从土地出让、税收减免、融资配合、销售预售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给参与主体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最终实现保障房建设的宏伟目标。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作者:【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熙喜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