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坏的结果叫滞胀

2011-06-17 00:00:00 | 作者: 林晓 吴丽华 应辽产来源:华夏时报

【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林晓 吴丽华 应辽产 北京、温州报道

   “现在的许多政策都不是央行想干的。”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在一个内部研讨会上获悉,一位监管高层人士谈起近期的货币政策时,表达了央行的困惑:持续的物价上涨使得央行只能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想采取的加息工具则受到其他部门的巨大掣肘,最终难以成行。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没有出乎市场人士的预料,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3年以来的新高。同日,存款准备金率再次惯性上调,达到21.5%的历史最高。
    屡创新高的物价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加法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是有人已经受不了了。
    “企业还贷了,银行却半个月都不放下去,4万亿三个月内必须放完,现在一下子就给收回去,企业这样下去就都会被玩死。”面对日益严峻的融资难题,温州和平集团董事长陈道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非常激动。
    “被玩死”的确实不乏其人,不断爆出的江浙和珠三角民营企业倒闭和收缩规模就是例证(本报5月30日、6月6日、6月13日曾连续报道)。同时,大型企业的光景也同样困难。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回落态势;内需依然没有起色,增速放缓;PMI指数连续两个月反常回调,落至过去6年正常区间的下沿。
    物价持续上涨伴随经济增速放缓,滞胀苗头越来越明显。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面临滞胀风险,经济已出现滞胀苗头。”这是近期在滞胀问题上众多评说中最权威的声音。
    滞胀意味着决策层之前的从紧调控政策无可奈何地陷入了“进也难退也难”的两难境地。眼看又到年中,关系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向的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即将召开,面对控通胀还是保增长的难题,决策层会如何权衡,面对比2008年更加困难的中小企业,从紧政策会否出现08式转向?
    至少,部委间关于政策的分歧已说明,目前到了选择的临界点。
经济放缓之痛
    人民银行、银监会、全国工商联、工信部、建设部、各大银行总部……6月16日,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接受记者采访时,罗列起了近期到温州调研的部委名单,他现在每天所做的工作和2008年一模一样,不断地陪同来自中央各部委进行考察调研,不断地召开各种座谈会,摸清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
    “当时主要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订单减少和货币紧缩造成的资金紧张;而现在企业不仅仅是资金紧张,还承受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和民工荒等多方面的难题。”周德文表示,这一次中小企业正在遭遇着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更加严重的生存困难。
    浙江基安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纪恩告诉记者,江浙地区很多企业都在硬撑着,如果目前的情况持续下去,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要关闭。
    本报记者从工信部获得的最新数据是,经过调研,温州已有两成企业处于关停状态。
    陈纪恩细述:劳动力成本上涨了37%;由于出现电荒,企业买油发电,每月的用电成本也从15万元涨到了22万元……
    更大的麻烦则是,企业出现资金困难。和平集团董事长陈道贤则表示,很多企业一时还不了贷款,被银行逼死。像前期因为资金链倒闭的三旗等公司,资产都是上亿资产,也就三四千万的贷款还不了。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民间借贷的利润达到1分多甚至2分,1分利息借款就要吃掉12%的利润,2分就吃掉24%的利润。相对于行业内10%左右的利润,企业一个环节控制不住就会出现麻烦。
    温州市经贸委调查认为,当前资金面偏紧的企业占了42.9%,企业资金缺口平均约为10%,而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仅57.4%。
    微观层面的困难,在宏观数据上很快显现。5月份数据显示,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低于4月的13.4%,而这已经是2011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持续下降。
    更能体现经济增长放缓的先行指标PMI指数已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并且低于这一指数的5年同期均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向记者分析:“PMI指数继续回落,反映经济增长回落的可能性加大了。特别是购进价格指数较大幅度降低,预示通胀预期可能改变,去库存活动可能增加,这些都会使经济增速减慢。”
    而作为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的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内需的任务,从5月份的表现来看是不能令人满意的: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97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国泰君安证券总经济师李迅雷则分析,5月M1的增速继续下降,代表企业活期存款的变化,显示出企业的活力正在下降。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表示,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低于预期,和新增信贷增速偏低有关,也反映出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
从紧空间越来越小
    对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从来都不是难题,但是这一次难题在于,经济放缓遇到了难以制服的通货膨胀。
    截至6月14日,此轮货币紧缩周期内,央行已经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从当天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却很难看到货币政策空前紧缩的成效,CPI仍然冲到了5.5%的新高。
    其中,食品价格继续高涨,2001年通胀的主角猪肉价格再一次飞了起来;非食品价格也呈现全面上涨的态势,相比上一轮的结构性通胀,这一次通胀似乎更难以制服。
    5月数据公布当天,央行马上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通胀的决心不容置疑,“控通胀仍然是目前政策核心。”中金公司随即判断。但是CPI并没有掉头的迹象,在5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之前,6月份CPI破6%的判断就开始在市场上大肆传播。
    “中国这次通胀至少在近几年是很难治理的。”上述监管层的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的通胀是由于政府印的钞票过多过滥,还有一个原因是通胀预期形成后就很难控制。
    “5月的数据和最近家里报告的菜、肉、油价上升情况趋势相同,通胀压力还是较大。同时流动性有所收紧,贷款利率上浮较大,经济增速放缓。个人观点是政策重点是考虑提高存款利率,调节通胀预期,防止负利率对物价的二轮打击。”6月1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不过,很快央行的行动证明这位非常接近决策层的著名学者并没有踩对政策的鼓点。
    市场也一度猜测,端午节期间或者5月数据出台前后,央行会加息,结果却不见动静。来自部委的声音是:太困难!
    “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间,选择后者,这是在无形中牺牲中小企业。”一位资深业内专家称,加息受害最大的是政府和国有企业。利益博弈让调控左右为难。
    上述官员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因为在宏观调控部门的政策制定时,首先考虑的是保护政府和中央企业的利益,这就存在一定的“信用配额”,政府都把资金分配给了央企和地方政府,国有银行把大量贷款给了央企,加息只能对他们的债务起到放大的作用。
    另外,目前不规范的财政体制导致财政融资没有一定的纪律,政府干预银行,十多万亿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黑洞就是财政没有纪律的典型。
    如果要加息,将使得已经风险显露的地方融资平台雪上加霜,更何况地方政府目前在保障房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水利建设以及抗险救灾等等方面都急需资金。
    中国的大型国有银行在四万亿刺激中,将绝大多数资金贷给了大型国有企业,利息的上涨,同样是加大了他们的还贷成本,这同样也是央行加息的重要掣肘。
调控新抉择时点
    老鼠钻进了风箱,两头受气。是到了分清要鱼还是要熊掌的时候了。
    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也来搅浑水,他表示,中国已经错失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机会,中国经济目前可能存在硬着陆的风险。
    先不论索罗斯此时看空中国有什么经济动机,是否会兑现,最起码他说出了很多人的担心。
    尽管贺铿不同意经济硬着陆的判断,但也同时表示了担心。他说,决策层应该警惕经济放缓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的局面;中国现在的情况类似于美国经济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当时美国失业率和通胀率双双高企。
    事实上,经济学界对于是否滞胀的判断仍然存在争议。国家统计局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分析,我国通胀目前还处于温和水平,处在可控制和可承受的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平均的通胀水平是6%,目前CPI平均只有5.1%,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
    他认为,去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存在,CPI到了6月或者7月物价水平就会回落,这主要还因为大旱已经缓解,南方降雨充沛将是秋粮丰收。他预测认为,6到7月份央行会有一次加息。多位乐观的学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就连呼吁拯救中小企业的周德文,这一次判断也偏保守:“现在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很难出现2008年时政策的180度大转弯。”    
    意见不统一意味着经济形势的确很复杂,同时也预示着调控政策取舍难度超强。这和本轮调控以来从紧的态势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变化?
    早在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党组书纪焦瑾璞就预计,下半年或会迎来货币政策的松动,届时稳定经济可能成为政策的主基调。
    6月13日,统计数据公布前夕,新华社刊发《5月货币信贷增速“双降”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的文章,并出现在了人民政府官网。第二天存款准备金率再次提高,准备金率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
    临近年中,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召开在即,给政策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面对滞胀,从紧政策放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