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今年,保障房建设呈快马加鞭之势。2011年全国保障房建设目标将达到1000万套,与去年58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规模相比,增加不少。如此规模巨大的保障房建设,使得各界对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土地和分配等问题倍加关注。
6月15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主要就保障房的分配问题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的专访。
《华夏时报》:目前,保障房分配过程中存在种种不合理现象,你如何看待?
秦虹:在一些地方调研发现,保障房在分配准入、公示、管理、退出等环节上,的确存在诸多漏洞和难题,而且有的还很严重,这已经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未来科学设置准入门槛,是实现保障房公平分配的关键,而准入门槛由谁来设,同样是问题。
一般的通行做法是,地方保障房准入门槛由当地主管部门制定,社会公众无缘参与。加之,保障房建设指标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解,但由于各地居民收入、保障房实际需求等状况不同,准入门槛也会有较大差异。
另外,公租房、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等不同形态的保障房,覆盖不同层次的困难群体,其门槛条件各有不同。
《华夏时报》:国家是否会在公租房的分配上出台一个全国性的文件?
秦虹: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文件。不过,中央为此发过一个关于公租房的通知。在“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房分配的总思路是:“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地方公租房的分配也会遵循这一总体思路的,当然各地还会出台相应的公租房分配细则。
目前,由住建部制定的《关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近日将上报国务院。
事实上,住建部正在研究制定保障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健全准入退出机制,搞好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并将这些内容列为今年住建部住房保障的一项工作重点。
《华夏时报》:公租房覆盖面更广,涵盖了城市“夹心人群”和外来人口,未来该如何去健全这一机制?
秦虹:我曾提出不限户籍的公租房才最值得期待这个观点,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比如北京就不可能不限制户籍。当务之急,是要在各地立法探索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法律,确保3600万套保障房实现公平分配。
《华夏时报》:各地正在酝酿公租房的分配机制,部分地方出台的是公租房管理的政策,而不是专门的分配细则。
秦虹:部分地方已经出台公租房的管理实施细则,本身就包括了分配内容。
2月,《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公布实施。而目前,北京政府明确指出公租房还不会出台全市统一的标准,各个区县正在准备进行公租房试点,待各区县试点取得很好的经验以后,面向全市公开,届时全市会形成统一的租赁标准。
更多的地方,申请保障房要经过户籍所在地街道、区以及市有关部门的三级审核,即初审、复审和终审,并三次公示。
《华夏时报》:如何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让公租房分配过程更好地接受相关群众的监督?
秦虹:国家会尽快出台基本住房保障法,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住房保障工程中的责任,规范保障房分配、运营、流转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稳健运行公租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住建部正在筹建多部门共享的保障对象信息管理系统,其内容涉及住房状况、收入、财产状况核定机制,打造保障对象主动申报与部门定期核查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确保保障房的公开透明。
住建部已要求全国40个重点城市,要在今年10月底前,实现与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
《华夏时报》:现在保障房建设面临土地、资金的双重困难。
秦虹:建房子首先需要土地,盖房子还需要资金,这些难题困扰着各级政府。
保障房的土地来源并不是说我随便拿一个土地,就可以建保障房的。保障房面向的是中低收入家庭,他们本身收入低。另外保障房建远了,没有人愿意去,而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地寸金寸土,拆迁成本较高。因此,落实好保障房的用地至关重要。
另外,建保障性住房,需要政府长期地持有资金,它不像商品房,卖掉后政府就可以资金回笼。这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大难题,毕竟地方要做的公共投资需要钱的地方很多。
以上这些矛盾的解决还需要时间,但一定会解决。大力发展保障房,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实现“为每一个居民家庭提供良好的住房”或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社会目标,既是维稳的重要手段,也是再分配的重要方式。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