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标签:描述]
本报记者 杨仕省 特约记者 熊挺 石家庄、太原报道
编者按: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成败,取决于资金能否及时到位;资金能否及时到位的关键,不在中央而在地方——它不仅仅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更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决心。
“除中央财政投入保障房专项补助资金1000多亿外,仍有约90%的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解决。”6月23日,住建部住房保障司一官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在保障房建设上贫困地方缺钱,富裕地区也不乐观。就此,最近多部委出台融资政策,旨在为各地解决保障房资金的缺口,包括发改委下发文件,明确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房建设筹措资金。
山西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即便中央部门提供了资金的解决路径,但是地方还是要想办法多渠道筹资。
“各地可以将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等安排用于廉租房的资金,统筹用于发展公租房。”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曾表示。实际上,各地筹资建保障房的模式各有不同,但力度却普遍较小。
融资新政相继出台
本报获悉,各地因为缺钱导致保障房动工缓慢。按照要求,今年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必须在11月底前全部动工。但截至5月底,实际开工率仅为34%。
据测算,全年大约1.4万亿元的保障房投资中,将有9300亿要在未来5个月投放。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多部委近期相继出台融资政策,以支持保障房建设。
最近,由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如今已下发到各地省政府。
与发改委比较,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发债计划显示,2011年仍将发行两千亿元地方债,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其中,首期500多亿地方债即将上市。
按照财政部近日公布的首期地方债代理发行计划,范围涉及全国11个省市,共计504亿元的地方债将重点投向保障房。
“就算上述两个平台融到的资金全部用于保障房,也有数千亿资金缺口待补。”刀客地产顾问机构董事长谢逸枫对记者分析,原因在于土地出让遇冷、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导致。多位专家也认为,“未来通过这种方式投建保障房的企业,主要惠及的是央企和地方国企,其他企业估计没门。”
此外,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三部门正利用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而财政部和国土部新近就土地供应及收支管理情况也展开调研,以支持保障房建设。
“此次针对土地出让联合调研,由财政部牵头,内容涉及土地财政、地价与房价关系内容。”一位国土部官员说,他参与了整个调研过程,但结论还没有公布。
各地积极筹资
事实上,各地也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
6月22日,太原市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太原市保障房资金缺口达90%左右。
太原市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本报记者,他于去年摇号太原市西华苑经适房,选择了22层,90平米以下的,还首付了12万元,但时至今日房子不但没有盖好,连看房子都不允许。在他看来,一次性摇号有1000多个,每个号都得首付十多万,这是典型的集资建房。
“集资建房可以缓解资金困境。”山西省保障处住房保障负责人回应记者称,山西出台政策为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房松绑,是山西省加快保障房建设、落实保障房用地的一大举措。
除集资建房外,地方各类投资平台也因保障房建设走向前台。专家认为,要防止借保障房之名使之前被清理的一些地方投资平台乘机死灰复燃。
“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公租房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四川省住建厅表示,正在加快组建省保障房投资的公司,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
“截至2010年底,青海仅配套资金缺口在4亿元以上。”青海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据记者了解,为缓解资金压力,青海省2011年出台文件规定,商品房开发项目必须配套10%的保障房。
北京市住建委一位官员认为,除贷款、公积金外,正研究几种融资产品参与保障房的建设。据了解,北京已安排150亿元公积金贷款投入到保障房建设中去,实际上去年北京这一数字为209亿元。
据了解,上海也正在突破这个瓶颈。有报道称,银监局力推保障房建设,首次采取“总银团+子银团”模式发放,涉及保障类项目13个,贷款373.8亿元。
5月13日,上海城投控股与中国平安携手推出债权投资计划,募集不超过3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比较,可以节约成本7000万元以上。”
经济发达的广东,也同样存在保障房建设资金困扰。按照广东省公开资料显示:广东省2011年保障房总投资达到600亿元左右,除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外,市县政府投入至少200亿元,剩下的400亿元就靠社会融资去补足这个窟窿。
据测算,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共需投入资金约1.3万亿至1.4万亿元,其中,约90%的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解决。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