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创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人员的选择。统计数字显示,从1978年到1989年,留学回国的只有2万多人。如今仅在2010年一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就达13.5万人。
中国的发展机会成为吸引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发展的驱动力需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表示,而海归人才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辉耀是第一批出国学习MBA的留学生,也是留学生中较早回国创业的一员。作为海归创业者,他曾当选首届“海归十大创业人物”。现在他是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创业导师,出版过多本关于海归的书籍。
作为中组部国际人才战略专题研究组组长,他还参与制定了去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
高科技领域创业容易成功
《21世纪》:《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发展纲要》已经颁布一周年,据你了解到的信息,它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效果如何?
王辉耀:已见成效,这主要是起到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从政策层面上,这体现了国家对海归人才的重视。由中组部来抓这件事情,是一个政策突破,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举措。以前组织部是管党的干部,现在由管省部级干部的部门亲自抓国际人才工作,说明了对海归人才的重视。
中国发展驱动力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这份规划不是空洞地说我们要重视人才,而是有具体的项目、指标、配套资金。中央先是出台了“千人计划”,已经引进了海外高层次人才1100多人。今年年初又出台了“青年千人计划”,这两项计划加起来要招4000人,未来可能还会出台一个“外国专家千人计划”。
人才规划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劳动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将达到一亿九千五百万。从两亿多农民工的中国制造,到近两亿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人口的中国创造,这是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转型。人才正是这一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比如,现在服务行业只占我国GDP40%多的份额,而美国是80%,印度也超过了55%。要实现其中的转变,大量服务业、制造业、高科技行业都需要创新人才、海归人才。
中国发展的驱动力需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从人口大国转向人才强国。我认为,解放人才是中国又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需要从国家层面的思想解放转向人才层面的思想解放,国家的最终开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才的开放。
《21世纪》:统计数字显示,现在回国的留学人员只占到出国留学人员数量的三分之一。
王辉耀:指望出去的人百分之百地回来不现实。中国未来的华侨将从这些留学人员里诞生。
中国早期华侨是下南洋,战乱逃荒,华工修铁路,现在的华侨大部分将来自知识移民、人才移民和留学。按国际惯例,留学人员的回归率我们能保持一个50%的水平就比较理想了。
问题是我们也需要向发达国家一样,吸引非本族裔的国际人才来华定居和工作,以弥补其他50%不可能回来的国内人才的流失。中国现在几乎没有年富力强的国际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华工作。在加拿大,每流失一个人才去发达国家,就需要从其他国家吸引4个人才来加拿大弥补。
《21世纪》:根据你的观察,目前海归创业有什么趋势或者特点?
王辉耀:现在海归回来最成功的还是集中在创业和跨国公司,还有一部分在科技教育。
不太成功的就是与民营企业的结合,国有企业和公务员体系也进入得比较少。民营企业有大量的钱,但是不知道投什么高科技,海归有的是技术,有的是人才,但没有资金,因此两者互补性非常强。
我认为海归现在应该走和民营企业相结合的道路,这个可能是未来海归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各地创业园应该放宽政策,只要海归和民营企业合资合作,就可以进园。
《21世纪》:你提到的海归创业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王辉耀:互联网、高科技、生物制药、咨询、管理、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是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我做过一个调查,现在回来的海归70%集中在高科技和生物制药领域,20%在教育、咨询行业这些知识服务领域,从事房地产的不到1%。房地产是本土化很强的行业,需要很多关系,而海归擅长的是国际关系,所以从事的也少。
《21世纪》:海归在哪些领域创业比较容易成功?
王辉耀: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比较成
功,因为这些模式比较容易引进。国外有雅虎,国内有搜狐;国外有Facebook,国内有人人;国外有Google,国内有百度,这种模式的对接是非常快的。海归能把学到的、经历的模式,马上和中国对接,落地中国,这是中国本土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此外,在生物制药、数字、通讯这些领域,海归也有优势。
海归创业优劣势
《21世纪》:具体来说,海归在回国创业上有哪些优势?
王辉耀:他们的理念,带来的新技术,团队的优势,创新的优势,嫁接不同文化的优势,这些都是国内人才不太具备的。所以海归要发挥他们的强项,即国际化的优势。
中国现在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在全球化的参与过程中,海归是一支先遣队、一支生力军。这个队伍如果利用得好,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就会加快。
《21世纪》:海归有很多优势,但相应地也会有一些薄弱的地方,他们可以从本土人才那里借鉴什么?
王辉耀:海归的劣势在于他对国内不太了解,对自己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很多时候不能够做到脚踏实地。海归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坐标和空间,需要和本土人才充分合作。现在竞争很激烈,本土人才已经非常国际化,成功的压力比以前大。海归群体不断在扩大,随着国内对海归群体越来越熟悉,对海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1世纪》:你认为留学人员在回国创业之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王辉耀:我们发现有几年工作经验,在跨国公司干过或者在外面创过业的,往往比较容易成功。一毕业就回来,往往成功率不太高。最好在海外有一段企业经验,受过一些管理的训练和熏陶,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某个领域里带来一些创新。现在风险投资、投资银行、VC、PE大多都是海归在做,这得益于他们在海外的积累和工作经验。
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21世纪》:你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一篇专栏中建议海归不要只选择回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沿海城市和二线城市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王辉耀:中国海归愿意扎堆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型城市。现在北京的海归数量最多,上海其次,广州第三。但这些地方人才现在已经比较饱和,现在的机会是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向内地省会、东三省、珠三角、长三角地带和西部发展。这些地方海归所占的比例还没有那么大,机会还很多。
《21世纪》:这几年海归创业有什么新的趋势出现?
王辉耀:现在有一批新的海归在创办社会企业,比如创办扶贫企业,做NGO,做公益事业,做智库等。过去是经济创业,现在有的海归在进行公益创业,创办公益性的机构,比如医疗工程、教育工程。这些是中西部地区大量需要的。
在这些方面,海归能把海外社区义工经验直接带回来。这也是政府在鼓励的,人才规划发展纲要也提到要在2020年前发展300万社会工作者,这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变化。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