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持续“加速度”,是否到了该回头审视一下的时候?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际“关键”货币而非简单的“国际化”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持续“加速度”,是否到了该回头审视一下的时候?
近期开始有专家提醒,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把控好速度和节奏,初始阶段的模式应该是渐进的资本输出和建立全球产业链;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国际“关键”货币而非简单的“国际化”货币。
路径之辩:不能“倒逼”开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昨天在“第40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初始阶段的模式应该是渐进的资本输出,以及构建以中国跨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不应过度强调人民币在境外是否自由使用的问题。
而在相当长时间中,以跨境贸易结算为切入口、逐步探索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包括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几乎已经达成市场共识。
殷剑锋却表示,截至去年底,在5000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中,进口贸易结算占比高达约80%,而出口贸易结算用得较少,“单向货币替代是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间接重要因素,而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长的同时,我们对美元的风险却不减反增。”他说。
“同时,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通过香港,因此香港存留大量人民币存款,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滞缓,使得香港金融人士、海外金融机构等开始呼吁资本项目的开放。”殷剑锋接着说,不能让人民币国际化“倒逼”改革变成“倒逼”开放。
但在他看来,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应为:一是实体经济的改革开放,二是金融部门改革,三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改革,四才是资本项目(主要是短期证券投资项目)的开放。
殷剑锋指出,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之一,即是“未改革先开放”,从而造成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再贷款”游戏;教训之二则是没有通过直接投资,构建以日本跨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需要一定改进,人民币国际化初始阶段应该通过资本输出、建立以本国企业为主导的跨国产业链,而目前中国的此类直接投资显然才刚刚开始。”殷剑锋如是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此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在现有的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要把控好速度和节奏,以免走得太快。
“根据历史经验,风险最小的路径选择应该是:先理顺国内价格市场化改革,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继而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最后把人民币推向国际舞台。”孙立坚也说,“所以在目前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各个步骤都应该先考虑条件是否成熟,不能一下子跳到最后一步。”
“离岸市场”再审视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此前则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面临的瓶颈是,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快速增长6倍到4000亿元,然而可供选择的人民币资产非常有限,资产存量(债券和贷款)仅约800亿元。
事实上,目前香港绝大多数的人民币滞留在存款账户,平均年化收益水平仅为0.4%。“市场上一种相对悲观的看法是,由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人民币资产,未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将难以继续快速发展;即使存款能成长,但由于缺乏有理想收益的产品,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也难以在离岸市场的发展中获利。”马骏在报告写道。
而在殷剑锋看来,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总体上促进中国资本输出形成全球产业链,在结构上则可以使得一部分资金回流,解决内地的中小企业、创新企业融资问题。
殷剑锋还说,以日元离岸金融市场为鉴,日本经济危机就与离岸资金回流有密切相关,所以要以防人民币离岸和在岸市场重蹈“再贷款”覆辙,让离岸市场成为仅赚取利差的地方。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