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探路:粮食与工厂争地如何求解?

2011-11-14 01:05:00 | 作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者按】数年来,河南的工业农业用地好像在坐“跷跷板”:一方面确保粮食增产,需要坚守土地红线;一方面,工业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数年来,河南的工业农业用地好像在坐“跷跷板”:一方面确保粮食增产,需要坚守土地红线;一方面,工业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每年巨大的用地指标缺口如何填补,1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原经济区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相关方面试图给出答案——“在‘集约、节约’四个字上做文章”。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但前提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河南用地紧张,每年的需求大概在80万亩以上,而国家每年给它的占地指标也就二三十万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发布会上说。

  但因为粮食生产的红线,用地缺口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征用农地而来。

  河南作为全国传统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占全国的1/4,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河南省提出了粮食产量到2020年实现1300亿斤的目标。杜鹰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确保基本农田这条红线。

  而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个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个经济区,还是试验区。试验什么呢?还是要从粮食问题说起。”杜鹰说,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难题呢?我们看到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粮食生产下来了。我们还看到另外一种现象,有些地方粮食生产保住了,但是经济发展太慢。”杜鹰说,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就成为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正是着眼于这点,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交给了河南。

  指导意见给中原经济区提出的首个战略定位是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具体内容包括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杜鹰总结说,解决土地矛盾,根本一点就是在“集约、节约”四个字上做文章。

  据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介绍,近年来像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已经出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因为农业,特别是粮食效益比较低,社会资源从农业外流的趋势很明显,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就业选择的机会增多,农业劳动力加速向外转移的趋势也在强化;三是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热点问题。

  杜鹰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中原经济区和其他经济区域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它不仅承担着促进区域发展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探路的重要任务。”

  据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介绍,近年来,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突出等困难,工业发展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困难。

  据统计,如果河南城市化水平超过50%,在现有基础上还需要450万亩地。但如果把农村占用土地由人均248平方米降低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地,就可以实现供求平衡。

   

   

   

更多

快讯

三言智创(北京)咨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