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美联储从2008年9月开始从为货币市场提供资金流动性,延伸到在资本市场上提供市场流动性,开始从最后贷款人向最后交易商蜕变。
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或是观察者,我们无比关心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并在其举动之后连篇累牍地解读。但每每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了解她多少呢?我们中绝大部分人可能遗憾地承认,那层蒙于美联储之上的神秘面纱我们从未揭开。
是的,美联储在1913年诞生之时就被怀疑脱胎于杰基尔岛上的阴谋(1910年11月,一些银行家在J.P.摩根的授意下讨论成立中央银行的方案),而美联储成立以来历任主席皆是犹太人更加剧了民众的疑惑。
好了,我们暂且排除那些臆断或是猜想,转向技术性的解读。从中央银行学的角度而言,美联储充当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不过,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佩里·梅林在《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一书中告诉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硝烟中,美联储的角色如何从最后贷款人蜕变为最后交易商了,从银行系统的最后拯救者蜕变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后参与者,而非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危机只是扩大了美联储的权力而已那样。
最后贷款人:美联储诞生的必然与偶然
“最后贷款人”概念起源于法语,原意是指可以诉讼的法律管辖权。最早强调最后贷款人思想的是巴林银行创始人弗朗西斯·巴林爵士。1873年,沃尔特·白哲特(Walter Bagehot)出版了《伦巴底街》一书,强调中央银行在管理危机时被赋予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必要性。
最后贷款人角色最早是由英格兰银行充当的。1890年,当巴林银行由于在阿根廷的投资损失惨重引发挤兑时,英格兰银行一改1866年时英国OG责任有限公司遭受挤兑时的态度,全力支持并贷款给巴林银行。
这两年,笔者断断续续读到些美联储题材的书籍,总结下来,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
说是必然,是从理论角度而言的,因为在经济活动中,银行的信贷活动充当着经济的润滑剂,但是信贷本身存在着固有的不稳定性,这是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设”的核心。
理论的大意是,商品价格的上涨造成对现有存量商品的高估,而存货的重新评估趋于提高贷款信誉,商品价格与信贷扩张不停地反馈循环,但利率无法及时调整导致了信贷市场的失衡,泡沫也因之而产生(资产价格也是如此,表现更为直接)。
泡沫破裂产生金融危机,这时经济活动中的现金流往往趋于枯竭,客观需要一个最后贷款人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这样的理论推演在现实中是可以找到验证的,如1814~1914年美国爆发13次金融危机。
说是偶然,是基于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现实。由于美国当时并无中央银行,此前100多年先后存在的美国第一银行、美国第二银行因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理念之争而关闭,所以当时是J.P.摩根以个人之力力挽狂澜。
虽然好莱坞电影一直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但民主社会对个人能力如此之大开始惴惴不安。而70岁的J.P.摩根也可谓颇有自知之明,急流勇退,于是1913年美联储应运而生。
最后交易商:从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
如果说1907年是美联储诞生的转折点,1913年是美联储落地的时间点,那么2008年则是美联储角色蜕变的时间点。
就像变色龙一样,美联储角色蜕变是存在现实基础的。1970年左右,传统银行为基础的信用系统开始被影子银行为核心的信用系统所替代。先是引入了货币掉期,接着是利率掉期,之后就是造成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信用违约掉期。
在影子银行为核心的信用系统中,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动性被转换成了资本市场的市场流动性。而影子银行的核心特征是金融机构持有证券化贷款而非银行贷款,在信用市场而非零售存款市场筹集资金,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是通过现金准备金来预防,而是通过证券化贷款为担保来预防。
但2007年7月资产抵押商业票据的率先崩盘,说明影子银行系统一样容易出现挤兑。
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尤其是紧随其后的大型金融机构陷入濒临破产的漩涡,美联储基于“不同寻常的危急时刻”突破法律的约束,超越其监管范围向贝尔斯登之类的公司提供贷款,继而将这些机构的“有毒资产”即住房抵押贷款挪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
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接管AIG的信用衍生品,换取该公司80%的股权。2009年3月,美联储重启定期资产担保证券借贷机制(TALF),以支持AAA级别的新证券借贷,接着启动抵押担保证券,进而启动市场上所冻结的存量证券。用佩里·梅林教授的话说,美联储实质上正做着雷曼兄弟和AIG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杠杆更低、利率更高而已。
就这样,美联储从2008年9月开始从为货币市场提供资金流动性,延伸到在资本市场上提供市场流动性,开始从最后贷款人向最后交易商蜕变。
当美联储从货币市场的拯救者向资本市场的交易者转变,不知道这样的角色错位是不是有点荒诞?
至于蜕变的后续影响,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读懂美联储:7本同题材的书
读完佩里·梅林的《新伦巴底街》一书,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说,这是笔者这两年来看到的最有见地的美联储题材的书籍。
不过,笔者也很坦诚地说,这本书近乎一本学术理论著作,需要细细研读方能读懂,最好能借助相关题材的书阅读。
按照笔者仍在进行中的阅读体验,可以结合以下七本书来读懂美联储。这七本书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出发,相信读完你会对美联储有个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现在的比较全方位的了解。
时间维度上有四本。《美联储50年风云》出自美联储内部人士斯蒂芬·艾西罗德之手,此书写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历任美联储主席是如何利用学识和自身个性影响美联储决策的。
《我们相信美联储——美联储的金融拯救之路》讲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在美国经济政策制定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读起来你会联想到这几年金融市场上发生的诸多事情,也许你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慨。
《银行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和《英美中央银行史》两本书,基本是按编年体的形式对美联储做了一个框架性的梳理,这样容易直观地了解美联储的诞生和变化。
空间维度上,《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是作者以一个基层操作者的眼光来看美联储的监管,从微观角度描述了美联储在执行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的各种细节,一手资料丰富,读来感同身受。
揭秘视角上,《美联储的秘密》1952年出版,是研究“美联储之谜”的开山之作,首次披露了国际银行家于1907~1910年在佐治亚州的杰基尔岛召开的秘密会议。
以上多是关于美联储的历史研究与描述,还有一本《终结美联储》主要探讨了美联储是否应该存在。
作者是共和党众议员罗恩·保罗,书中罗与两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对话,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美国金融界与政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其书的是其强烈的呼吁:必须终结美联储。(作者为本报编辑,微博:http://weibo.com/aijingwei)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