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乘公交车总要倒腾几站,到公主坟附近才能找到一家银行网点,现在下了楼就是银行网点,建行、交行、农商行,几家银行还扎堆开,随便选;以前银行业务办理都得排长队,现在去银行,不仅个人理财有人专门接待,还提供茶水、雨伞、咨询等贴心服务;以前我们哪知道要买什么保险啊,现在车险、寿险、意外险,我家都买了;以前我想也没想过我还会去炒股、买基金啥的,现在我还经常到网上的股民群里、基民群里去聊天,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股票和基金……”说起和自己生活沾边的金融大小事儿,家住北京万年花城的黄秀英阿姨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入世10年,是中国金融业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开放进程的10年,而这些,如今都点点滴滴化为百姓生活中对“变化”的细微感受。
入世10年来,中国金融业逐步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改革开放步伐更加坚定,金融业总资产大幅增长,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多种形式并存、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多样化体系,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我国现代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日臻完善,金融监管日新月异,金融理念、金融技术不断更新。我国金融业经受住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并在改革中迸发出了蓬勃生机。
“走出去”和“引进来”硕果喜人
10年来,我国银行业完成了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先后实现上市融资。在全球10大银行中,过去很难看到中国商业银行的身影,现在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已成排行榜上的常客。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也由10年前的17万亿元,增加到现在的超过百万亿元,并且越来越多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受到国际资本青睐,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银行业对内开放的重要一步。2006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根据入世承诺,12月11日人民币业务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2007年4月,外资银行获准在国内设立法人机构,花旗、汇丰、渣打、东亚首批4家外资法人银行正式开业。同时,国内银行的竞争和风险意识提高,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建立,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加快,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扩大。
2002年12月,我国开始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迈出了资本市场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在借鉴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01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只有116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不到4.4万亿元,如今我国资本市场不仅总市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体现出了多层次特征。
中国入世谈判最艰难的部分是保险业,人们把外资保险看作是“狼”,中资保险看作是“羊”。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结束入世过渡期,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今天,名列《财富》500强中的40多家境外保险公司大多数已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中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大步走向世界,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大了对外投资步伐。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由2001年的46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亿美元。10年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而10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亿美元,10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超40%,2010年达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10年来,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也在加快。目前,人民币已经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的部分可兑换,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2011年1月13日,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此举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开放。
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不断完善
10年来,为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2003年,央行票据开始常规发行并成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重要工具。在积极开展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人民银行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冻结程度深、主动性强的特点,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多次进行小幅度调整,有效对冲流动性。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04年10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其后,我国开始着手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逐步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弹性等,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入世10年,也是我国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时间段。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履行职责,力推中国银行业改革闯关。到同年10月,36个省级派出机构全部成立。至此,我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系得以健全。入世后,在金融业务国际化、综合化、全能化的趋势下,“一行三会”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以及协调机制的完善,更便于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混业经营,打通三大市场之间的通道,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进理念和技术“生根发芽”
入世不仅意味外国金融业进入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先进金融理念、金融技术、市场经验和优质服务,从资金、客户、人才等各方面与国内银行开展竞争,这使得中国金融业面临很大的压力。10年间,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中国金融业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理论和运作经验。
积极按照国际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规范运作。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分类制度,严格控制资产风险;尝试引进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标准对经营运行进行审计并对外公布;目前,正在稳步推进新巴塞尔协议监管标准的落实和实施。
此外,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研发,活跃金融市场交易,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如2005年我国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尝试,这对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资本市场、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10年间,我国金融工具创新速度逐步加快,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的种类。同时,还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形成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系统,提高金融现代化水平。这些举措使中国金融业在短短几年间面貌焕然一新,有效地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国金融业“维稳”作用凸显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加快发展,中国金融为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早在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就展现出一个金融大国的风范,维护了东亚、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秩序,为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的稳定、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8年,一场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旨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在国际金融业屡遭重创、不少老牌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倒塌”之时,中国金融业却以自身的稳健发展态势,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当前,世界经济再一次面临“二次探底”严峻考验时,中国金融继续保持稳定运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运行平稳,市场稳定,国际收支状况不断得以改善,这不仅维护了中国市场的稳定,也提振了亚洲乃至世界的信心。
入世10年,中国金融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金融,有理由期待下一个10年。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