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起步晚所带来的人才稀缺、观念意识落后,环渤海港口尤其是津冀港口竞合,以及环保压力,都是河北必须直面的挑战。
环顾四周,河北是涉海省份最后一个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并无独专的政策支持;相反,起步晚所带来的人才稀缺、观念意识落后,环渤海港口尤其是津冀港口竞合,以及环保压力,都是河北必须直面的挑战。
河北面向大海的战略规划落地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在此背景下,本报专访河北省沿海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志军。
河北天津应共建枢纽港群
《21世纪》:我国北方地区港口比较密集,竞争激烈,河北省沿海开发战略的获批,将给我国北方港口之间的竞争带来什么影响?
李志军:以前经常有人说,环渤海地区港口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化的情况下,港口发挥的作用和原来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早前,港口是传统意义上的码头交通的功能,后来人们意识到,港口还有更大的功能——聚集产业、拉动腹地发展。后两项功能所产生的作用和发挥的效益比前一个大,港口的作用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提高。事实证明,港口的这些作用也真正得到体现。
2002、2003年开始,尤其是2005、2006年以后,中国的港口建设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从北往南,形成了一系列的港群。现在每个港口都不是独立的,无论是集聚产业还是拉动腹地,必须靠集枢纽港群来拉动后方腹地的发展,每一个独立的港口都没有能力去拉动后方的发展,单单一项功能也发展不起来。像东京港和纽约港,都是十好几个港口,支撑后面的都市圈和区域,咱们国家也是一样的情况。
再说到环渤海,从辽宁丹东往南走,秦皇岛,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从黄骅到龙口有将近500公里的海岸线没有港口。后来我看了一下中国沿海港口的布局和新形势下对港口的要求,我觉得这里不存在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问题。环渤海港口的腹地是哪呢?华北,西北。无论是大秦铁路沿线还是神黄铁路沿线,还是甘肃、宁夏、新疆、山东北部、河南北部、山西大部,都是在环渤海的辐射范围之内。这个地区,靠秦皇岛、曹妃甸、天津港,每一个都带动不起来的,必须要环渤海的港群来拉动。
《21世纪》:目前似乎并没有什么机制使这些港口可以作为一个港群彼此协调发展,而是竞争多于合作。
李志军:当然这里有分工问题。从这几个港口的发展趋势来看,它正处于向合理功能布局发展的阶段。秦皇岛港原来作为西煤东运的能源港,通过搬迁改造,发展集装箱、散杂货——它是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方向必须是轻型化的。唐山的曹妃甸和京唐港,功能是重化工,矿石、煤炭、原油、散杂货、集装箱;黄骅也是一个装备制造化工为主的港口,还有集装箱。这个发展趋势,从其产业布局和后方对它的要求来看,也是合理的。天津港的发展其实是在往轻型化方向走:集装箱码头的份额越来越大。这是必然趋势。
因为天津是一个大的都市,而大城市的发展对产业和港口的发展都是有要求的。发展到今天,天津作为大都市,如果天津港的码头再不转型,再搞大宗原材料运输,城市就承受不了了,好几亿的吞吐量,火车汽车要多少?重化工聚集天津的大都市,交通和环境都受不了。所以,这种城市的港口不可能向重化工方向发展——即便天津不承认也不愿意,也得往这方面做。这是市场经济合理分工的要求。
因此,刚开始,由于曹妃甸黄骅港离天津港很近,可能是个竞争,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它的重化工功能要往曹妃甸和黄骅港转,可以以天津港为龙头——天津港是百年老港,不是一天两天打造出来的,它的通关的功能是别人比不了的,软件和硬件的服务设施也不是其他港口所能比的——以唐山黄骅来辅助,共同打造一个枢纽港群。同样,曹妃甸新区滨海新区渤海新区,也可以这样来做。河北和天津的发展应该是双赢。
《21世纪》:那你觉得有没有必要推动政府之间建立一个合作机制?在什么层面建立?
李志军:有必要,港口要这样做,新区也这样做。把各自的功能优势分清楚,产业布局合理,打造环渤海区域的一个拉动中西部的引擎——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是合作。现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明显的。
天津的优势:第一、科技教育和智力优势。这不是三五年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取代的。第二、产业基础的优势。 第三、活力。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天津的体制机制和经验也不是别人一下就能用的。天津的劣势:第一、滨海新区虽然已经大规模填海造陆,但空间是有限的,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无限大的。第二、环境容量,天津和天津滨海新区离得那么近,环境容量形势严峻。第三、水资源的制约。天津用水很紧张,原来是引滦入津,经济越发达,水就越是战略资源。
相反,曹妃甸和沧州渤海新区有30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和荒滩可以作为开发用地——这在中国东南沿海是找不到的。因为地广人稀,河北沿海地区的环境容量也比滨海新区强多了。曹妃甸的海水淡化技术很成熟了;另外,沧州紧挨着滨州,在黄河入海口,到下游黄河水就排到海里了,那里的水就能弄过来了。
所以,我觉得环渤海的天津河北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拉动腹地。因此,有些项目和产业不要在行政上划分得太明显。超越行政区,以经济区来看待,有些项目都可以商量。
“发展沿海,石家庄不会‘很受伤’”
《21世纪》:河北现在招商引资的重点是盯央企——一般来说,国企效率相对较低,之前也曾经有过国企大面积亏损——会不会导致以后这个地方缺少活力?
李志军:这个倒不是问题。可能央企相对民企来讲,体制和机制上,不那么灵活,内在活力上可能不那么强,但这些年也有发展,进步很大。现在来河北投资的央企,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新的项目投资上和民企都没什么区别。
在渤海新区那里比较明显,中铁装备制造,是民企;中钢滨海基地,是国务院国资委旗下中钢集团下面的企业,并不存在效率和机制上大的差别。从个体的企业来讲,一个企业到一个新的地方投资,他的思想观念和他在原来的机关的观念是不太一样的:在一个新地方,他们不是传统意义的按部就班,而是周六周日也不闲着,一两个月不回北京。
《21世纪》:我国大多数省都存在省会城市非该省经济最强的城市,在河北,唐山是排第一,省会石家庄是第二,之后是沧州,现在随着河北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举全省之力打造沿海地区,沧州是不是会后来居上,使石家庄这个省会城市进一步被边缘化?
李志军:近期来看,沧州还超过不了石家庄的经济总量。《规划》只是起怎么把沿渤海的优势发挥出来、使东部的优势真正起到作用。而石家庄作为省会,也有它的优势,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可能更明显一点。并且,作为内陆城市,石家庄的制药等好多产业出海,也通过沧州。省政府已经决定,石家庄钢铁要迁到沧州渤海新区,黄骅那边已经划出区域开始规划选址。石家庄钢铁过去是在市郊,现在是市内了,这种大的钢铁企业在市内,它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太大。因此,石家庄和沧州的优势不冲突,即使沧州发展很快,也不会挤兑石家庄,石家庄也不会“很受伤”。
“起步晚是最大短板”
《21世纪》:除了经济发展,《规划》也给了河北一些先行先试的权利,包括在农民变市民上,这方面河北有什么具体设想?
李志军:从河北的机会和机遇来讲,这个先行先试很重要。从现在的《规划》来讲,不要拘泥于小的资金和项目,“先行先试”给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看你怎么用、怎么把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包括你说的农民市民化。刚才谈到我们建设滨海城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当时规划到2020年,形成80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唐山生态城、黄骅新城的规模可能比现在的唐山和沧州还大,建滨海城市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就是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把农民城市化。
我们要借鉴东南沿海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家的政策下探索。当然,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会和那些地方不一样,也就可能会有新路。目前,我们正在制定《规划》的实施意见,就《规划》的内容和河北的实际,研究怎么来做这个事情。
《21世纪》:河北沿海发展,你觉得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志军:河北沿海发展起步比较晚,整个沿海地区在河北就塌下来了。发展晚虽然有潜力,但是起步晚,观念和意识就会有差距--如果发展的快,各地的项目和人才都在这儿,和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融为一体了,意识和观念已经是一流的了;如果起步慢的话,发展就有一个过程,从低层次往上前进,人的观念意识、人才,都是一个挑战。还有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还是归结到起步晚--生产关系怎么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这种体制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是大项目我们才要”
《21世纪》:目前渤海环保形势严峻,河北宣称对企业有“绿色门槛”,那在实际过程中怎么把环保的愿望变成现实,而不至于使环渤海的环境压力更大?
李志军:我们是在新形势、新标准和新要求下对产业、项目的布局进行规划。执行规划中,对环保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产业政策不允许的、在这个区域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要“Pass”掉。分别从环境和安全两个角度,对沿海重化工项目进行评估:项目刚开始上的时候,单个项目必须有环评和安评,必须有安全“三同时”和环保“三同时”,如果有一项不到位、不合标准,这个项目就落不了户。
此外,我们还有区域环评。作为一个单体项目,环评合格了,安评符合标准了,但是两三个项目放在一块可能就不符合环评和安全要求了,我们把区域环评和单体项目的环评联合起来,所以项目就卡得比较严。曾经有一个铁合金项目,从外地引进过来的,投资100多亿,后来就没有落下——它对环境的污染和消耗比较大,不符合沿海地区产业规划的具体要求。
《21世纪》:在产业规划中有明确Pass掉哪些产业吗?
李志军:这倒没有。实际上,从产业上不好说,比如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产业,你不能Pass掉——现在的产业无所谓朝阳和夕阳产业,夕阳产业里有的也是新兴产业,夕阳和朝阳并不绝对。比如化工产业,有的项目是不允许的,但是不是整个产业都Pass掉了?比如建材,传统建材都是占用资源比较大的;而现在新型建材是循环利用产业,和传统的建材是不一样的,电厂的粉煤灰可以做水泥。
《21世纪》:河北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结构偏重,在国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下,河北沿海规划中布局的钢铁化工都是偏重的,会不会进一步加剧本就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失衡?
李志军:河北确实产业结构偏重,尤其是钢铁产业,全国产量最大。我们也意识到这一点:从南到北都是黑,国企一钢独大,原材料、中间产品偏多,白色的很少,也在努力把产业结构弄得更合理一些。目前,我们正在压缩钢铁产业产能。第二,我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海洋经济、海洋生物。我们单独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金。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我在沿海办感觉变化比较大,过去一说沿海重化工,就是上个化工厂;现在必须是大项目、符合产业链、符合产业集群、符合区域要求的我们才要,洽谈的项目好多都是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废水矿渣污水处理产业,还有海洋生物产业,新能源——风能、滩涂太阳能。
本网站所有内容、图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购买或投资后果自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